最近车圈又出了个典中典的乐子,堪称行为艺术。
一汽奥迪的代理公司,给一位车主发了封《撤稿函》。这个操作就很灵性,非常不走寻常路。它不是说你文章哪里侵权了,哪里造谣了,而是直接给你表演一个“无中生有”,说你文章里写了“第一年大灯进水,第四年水泵损坏”。
车主当场就懵了,翻遍了自己的文章,别说这句话,连类似的偏旁部首都没找着。
这就很有意思了。属于不装了,摊牌了。意思是我就是要搞你,但理由我得自己给你编一个,这样显得我师出有名。这操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连夜把自己的降临派给开除球籍。因为这逻辑,已经超越了宇宙法则。
讲真,我作为一个也开过几年破车的中年人,看到这种操作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觉得魔幻。召回,多好的一个公关机会,说明你企业有担当,对不对?主动承认错误,给车主解决问题,大家一片“良心企业666”。
结果一汽奥迪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把一个加分项,搞成了和车主结仇的“律师函警告”。本来车主就是分享个召回信息,互相通个气,结果你上来就给人扣个“恶意炒作,恶意引流”的大帽子,还附赠一个自己编的罪名。这简直是把人当傻子耍!
这种操作,我愿称之为“自爆式公关”。
它背后是一种极其焦虑的心态,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那个你写个软文我搞个发布会就能糊弄过去的田园时代了。这是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拼命。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新势力们就是连桌子上的蜡探都没放过。大家都在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但奥迪这个,属于是直接卷到了车主的嘴上。它的潜台词不是“我们来聊聊”,而是“闭嘴,不然我帮你闭嘴”。
它试图用一种来自上个世纪的、充满爹味儿的权威,去堵住这个信息粉尘化时代的悠悠之口。
坏了菜了,时代变了朋友。
说到底,这是一场品牌玄学的崩塌。以前大家为什么买奥迪?真的是图你那个EA888?真的是图你那个底盘调校?别闹了,大多数人买的就是那个标,是那个“我不说话你就知道我混得不错”的社交压缩饼干。这玩意儿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玄学。
但信仰这东西很脆弱,它不是金钟罩铁布衫,你不能用这么糙,这么野蛮的方式去维护。你越是这么搞,大家越觉得,诶,这神像好像掉漆了。我昨天晚上点了个外卖,备注了不要辣,结果送来的还是辣的,我都没给差评。人与人之间,多点宽容嘛。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品牌神经系统的紊乱。它根本没搞明白,在今天,一个品牌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不是你的技术参数,也不是你的历史故事,而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尤其是那些愿意分享、愿意讨论的真实车主,他们才是你品牌故事的活体“压缩毛巾”,遇水则发,能帮你触达到无数潜在用户。
结果你倒好,直接把毛巾给点了。
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你把最愿意帮你说话的人,变成了最想捶你的人。这波操作,属于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品牌形象,又撒了一把无人机都探测不到的盐。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好像在给一汽奥迪的公关部门免费上课。算了,这课他们也听不进去。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又有点理解奥迪了。毕竟现在这环境,谁不疯?眼看着特斯拉在那儿玩儿信仰,苹果在那儿玩儿生态,国产品牌在那儿玩儿命,自己卡在中间,不上不下。想降价吧,怕品牌掉价;想守价吧,怕销量暴毙。这种纠结,足以让任何一个营销总监的心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发函,或许不是傲慢,而是一种绝望的呐喊。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最终的问题来了,这么搞,会影响奥迪的销量吗?
答案可能很残酷。
并不会。
因为这个世界最荒诞的地方就在于,会因为这种事就对奥迪彻底失望的人,大概率本来也不是奥迪的核心用户。而那些真正认准了四个圈的人,他们的决策逻辑与性价比无关,与公关水平无关,只与信仰有关。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你看,骂归骂,但最好的手段,从来不是去改变他们。
而是看着他们,然后默默选择一个脑子更正常的品牌。
这就是现实。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