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个人微博连续发声,围绕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展开澄清。他晒出自己2023至2024年间关于“安全高于一切”的旧微博截图,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并反问:“‘好看是第一位的’和‘安全是基础’矛盾吗?”这场看似简单的回应,实则指向一场持续近两年的舆论误解——关于小米SU7是否“重颜值轻安全”的争议。
这场风波的核心,源于雷军在2024年4月接受媒体人李翔访谈时的两句话:“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和“轮毂最难设计”。这两句话被截取传播后,迅速演变为“小米造车不重视安全”的舆论标签。然而,若回到原始语境,其真实含义截然不同。雷军所言“好看是第一位的”,是在产品定义初期为吸引年轻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而设定的设计优先级,并非否定安全的重要性;而“轮毂最难设计”则是用一个具体案例说明汽车工业设计中美学与工程的复杂平衡,轮毂只是象征性举例。
雷军此次连发微博,正是为了拨开这些断章取义的迷雾。他并未直接重播访谈原片,而是以过往强调安全的公开言论为证,构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从造车之初就将安全置于核心地位。这一策略虽未展开技术细节,却有效唤回公众对原始语境的关注。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此前也明确指出,相关言论被“掐头去尾”传播,已构成对产品理念的曲解。
那么,小米SU7的安全设计究竟如何?从车身结构看,其采用“MI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与铝合金占比达90.1%,最高强度钢材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高达51,000 N·m/deg,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C-NCAP 2024版测试中,SU7以93.5%的综合得分率斩获五星认证,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与主动安全三项均表现优异。中保研(C-IASI)测试中,SU7更成为唯一获得“3G+/A”评级的轿车,A柱在25%偏置碰撞中无明显变形,被评价为“移动堡垒”。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SU7构建了14层物理防护、17层高压绝缘与165片气凝胶隔热体系,行业首创“电芯倒置”技术,确保热失控时火焰喷向地面而非乘员舱。其电池包经历超1000项安全测试,项目数量为国标的20倍,并通过IP6K9K最高密闭等级认证。相比特斯拉依赖4680电池与BMS温控的策略,SU7在热失控抑制上采取更系统、更保守的多重防护路径,测试表现更为稳健。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同样体现安全优先。全系标配11颗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与12颗超声波雷达,Pro与Max版本更搭载128线激光雷达与双NVIDIA Orin芯片,总算力达11.45 EFLOPS,支持无高精地图城市NOA功能。主动安全配置覆盖AEB、LDW、BSD等90%以上日常风险场景,且全功能免费提供,与特斯拉FSD需额外付费形成鲜明对比。在懂车帝夏测碰撞中,SU7车门可正常开启,双闪自动激活,救援响应机制表现可靠。
第三方评价进一步佐证了其安全水准。中汽研授予“十佳车身”与“最佳结构奖”,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给予“4G+”最高评级,汽车之家与懂车帝冬夏测试中均斩获续航冠军。这些来自国家级机构与专业媒体的认可,表明SU7的安全表现不仅达标,更在多个维度达到行业领先。
这场由断章取义引发的争议,最终回归到产品本身。雷军的回应看似简单,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公众对技术产品的理解极易被片面言论裹挟。而小米的选择是,用扎实的工程数据与权威测试结果说话。未来,随着智能汽车竞争进入深水区,安全不再只是宣传口号,而是必须经得起拆解、测试与时间检验的硬指标。小米SU7的这场“正名之战”,或许正是中国新势力从流量博弈转向技术深耕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