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浪潮汹涌,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义市场”的深刻蜕变。
在这场巨变中,合资阵营的双子星——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历经三十余载的竞合,不仅共同铸就了大众品牌在华的辉煌,更各自沉淀了独树一帜的生存哲学。
当“新合资时代”的号角吹响,这两家老牌劲旅,又将如何联手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穿越转型风暴,实现突围,一路向上?
“同门”之辩:对决还是对话?
2025年6月15日,广州,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正以“决断”为主题,进行着思想的碰撞。
一场名为“同门合资向上,对决还是对话?”
的尖峰对话,将南北大众的两位营销掌舵者——一汽-大众副总经理吴迎凯与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推到了聚光灯下。
“我们一直互夸。”
傅总的这句玩笑话,为这场对话定下了基调。
毕竟,在公开场合,两位同为1977年出生、一同成长起来的营销领袖,私下早已是“好基友”。
上海车展上那次“南北大众定终身”的联合营销,便是他们默契合作的生动注脚。
这并非被迫,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共同洞察,以及对品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认同。
正如吴总所言:“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还是希望合资品牌要有自己的竞争策略和特色。”
“套娃”的终结,走向“和而不同”
▲ 曾经,南北大众的产品线时常出现“双车战略”的身影,例如ID.4 X与ID.4 Crozz,它们在外观和配置上的高度相似,让消费者难以区分,也引发了内部的市场消耗。
“未来,不会再有套娃形式的车同时出现在南北大众。”
傅强的这番话,标志着大众在中国市场战略的重大转向。
他清晰地描绘了“和而不同”的蓝图: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乃至新加入的大众安徽,虽然“本质是一样的”,但在品牌调性、产品设计上将形成差异化,各自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
最终,三家合力,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最大化覆盖,共同推升大众集团在华的市场份额。
吴总对此深表赞同:“南北大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合作远大于竞争。”
这种“兄弟连心”的战略,正是源于他们对品牌本质的深刻理解。
当用户购买的,归根结底是“大众”这个品牌,那么内部的过度内耗,实则是在削弱整体的竞争力。
燃油车的坚守与新能源的“触底反弹”
▲ 曾几何时,德系车在中国市场几乎是品质与安全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品牌的步伐似乎慢了半拍,市场份额的下滑不容忽视。
“在燃油车市场,我们依然是绝对的头部地位,并且份额还在增长。”
吴总的这句话,道出了大众品牌在传统市场的底气。
数据显示,大众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2年的6.1%攀升至接近8%。
这得益于部分车企战略性放弃燃油车赛道,将市场空间让给了坚守者。
“过去,我们可能过于依赖‘渠道为王’的传统模式,导致双车战略在产品同质化上容易陷入内耗。
但现在,时代变了。”
傅总坦言,在新能源领域,合资品牌确实经历了一段“波谷期”。
但他坚信,随着“In China,For China”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国内优秀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解决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痛点,再加上大众引以为傲的品质与底盘技术,“如虎添翼”之下,新能源市场必将迎来“触底反弹”。
他甚至预言:“明年,我们就要去狠狠咬一口,在现在的新势力、自主品牌里面狠狠地咬一口!”
这种底气,源于大众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对本土化创新的决心。
“南方战略”:共同的战场,新的突围
▲ 提及地域市场,南北大众各有侧重。
一汽-大众在北方拥有深厚根基,而上汽大众则在长江以南地区更具优势。
这种区域性差异,是历史形成的,但也为未来的差异化竞争埋下了伏笔。
“在北面,一汽-大众占有率超过我们;在江浙沪,上汽大众市占率要超过一汽-大众。”
傅总的坦诚,揭示了南北大众在地域市场的现实。
然而,他话锋一转:“但在这两个区域,南北大众加在一起都是非常强的。
对我们来讲,真正的白区是在这里,华南是我们的白区。”
“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南方战略,把南方我们共同的白区,能够抢下来。”
吴总也明确了目标。
这并非狭隘的地域竞争,而是基于对市场格局的深刻洞察。
在华南这一片充满潜力的“蓝海”,南北大众需要携手,共同开拓,而非互相消耗。
“不打价格战,但要打好服务战”
▲ 价格战,是汽车市场永恒的旋涡。
然而,对于拥有共同品牌基因的南北大众而言,恶性价格竞争只会削弱整体实力。
“我们不打价格战,强调服务品质,谁做的服务品质好谁就获得用户。”
傅总的这番话,是与吴总共同协调的结果。
他们深知,在用户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已难以为继。
取而代之的,是回归到产品本质,回归到用户体验。
吴总进一步阐述:“我们做了很多在价格战以外的事情,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反而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他以对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以及对经销商的返利、资金缓解等为例,说明了他们正在构建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合作生态。
品牌共塑:一个大众,不止一面
▲ 品牌,是汽车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对于南北大众而言,共同塑造“大众”品牌,远比内部的零和博弈更为重要。
“ID系列,在整个ID品牌打造方面我们也是南北大众共同一起打造。”
傅总的这番话,揭示了他们品牌建设的新思路。
未来,当消费者看到大众的纯电产品,他们感知到的将是“大众”这个整体,而非“南大众”或“北大众”。
吴总补充道:“我们现在就有一个项目叫OBI,联合三方甚至未来还有大众安徽几方,我们一起去塑造更好的大众品牌。”
从供应链合作到经销商体系的协同,再到产品研发的对接,南北大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构建着“命运共同体”。
“我只关心大众占多少市场份额,对我们来说只有大众和其他所有企业。”
▲ 面对市场份额的波动,傅总的这句话,为这场对话画上了点睛之笔。
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众集团的整体战略,高于一切个体层面的得失。
吴总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合资汽车也是中国汽车。”
在新能源赛道上,所有的车企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未来,比拼的不再是“合资”还是“自主”的标签,而是真正洞悉中国消费者需求、拥有强大研发能力、能够快速推出优质产品、并提供卓越服务的综合实力。
这场“同门对话”,没有硝烟弥漫的“对决”,却充满了战略的深邃与合作的智慧。
南北大众,这对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双子星”,正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他们用行动证明,在巨变的时代,唯有“和而不同”,方能“向上而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