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汽车丛林里,信息已沦为精心策划的战场。打开汽车资讯平台,满眼皆是“革命性创新”、“颠覆性体验”、“行业新标杆”的华丽辞藻;点开短视频,铺天盖地的“沉浸式体验”、“极致性能”、“车主盛赞”冲击着感官。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标题,都散发着金钱堆砌的光芒。车企想让你知道的,是那层镀金的广告画皮。
而另一边,当某品牌车主遭遇电池自燃、刹车失灵、系统失控的惊魂时刻,当车主社区里真实的故障投诉开始发酵,当专业媒体试图探究设计缺陷或安全隐患时,一股无形的寒流便迅速席卷而来。投诉帖神秘消失,曝光文章收到措辞强硬、盖着鲜红公章的律师函警告,视频内容被平台以“涉嫌侵权”为由限流或下架——这些才是车企真正恐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埋葬的“新闻”。
在流量至上的狂潮中,车企的“法务重锤”已成为悬在真相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曾几何时,汽车评测是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然而如今,当某头部车评人因指出某款新势力车型的续航严重虚标,竟收到该车企措辞严厉的“法务函”,威胁若不删稿将采取法律行动。更令人心寒的是,该评测视频在多平台遭到限流甚至下架。类似事件绝非孤例,一家专业汽车媒体对某品牌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度技术解析,报道发布不到24小时,便收到该车企委托律所发出的律师函,指责其“内容失实”、“误导公众”、“严重损害商业声誉”,要求立即删除稿件并公开道歉。这些冰冷的法律文书,其核心目的并非基于事实的辩论,而是赤裸裸的威慑与信息封锁。
车企法务部门对负面信息的打击,正呈现范围扩大化、手段多样化、反应高速化的惊人趋势。打击对象早已不限于媒体,更延伸至普通车主。在各大车主论坛、社交媒体群组,用户发布的车辆故障视频、维权经历帖文,常遭遇“秒删”,背后往往是车企向平台施压的结果。对于坚持发声的车主,车企则可能祭出“名誉侵权”诉讼的大棒。更有甚者,一些车企利用自身开发的封闭社区APP,对用户发布的负面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和过滤,打造出一个只允许“歌功颂德”的虚假信息茧房。其法务部门仿佛化身为信息战中的“数字清道夫”,动用删帖、限流、警告、诉讼等一切手段,竭力抹除任何可能损害其完美商业形象的不和谐痕迹。
车企为何如此恐惧真相?其根源在于一个扭曲的行业现实,虚假流量已成为驱动估值泡沫的致命毒药。
在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概念的狂热追捧下,新订单量、APP日活用户数、社交媒体话题热度、品牌曝光度,这些流量指标被异化为衡量车企价值的核心“KPI”,甚至直接挂钩其融资能力与市场估值。于是,一场围绕数据的疯狂表演开始了。
“百亿流量神话”层出不穷,某新车型发布,宣称其预热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亿,这数字之庞大,甚至超过了中国网民总数。其背后是精心策划的“流量魔术”——大量雇佣水军刷量、利用程序化广告轰炸、与平台合作制造“虚假繁荣”。直播间里,动辄宣称“几万订单瞬间秒光”,营造出“一车难求”的假象,刺激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紧迫感。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精心设计、统一话术的“车主好评”,掩盖真实用户的疑虑和不满。这些由金钱堆砌的“毒流量”,如同给企业注射了兴奋剂,短期内带来股价飙升和资本青睐,却彻底扭曲了市场真实的供需信号和用户反馈。
然而,当企业将资源倾注于制造流量幻象,当法务的重心在于掩盖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时,真正的危机便在暗处悄然滋生。被投诉淹没的电池热失控风险、被律师函吓退的自动驾驶系统漏洞分析、被社区审核屏蔽的转向失灵案例——这些被刻意忽视和掩盖的技术缺陷与安全隐患,如同埋藏在华美车壳下的定时炸弹。它们不会因法务的强势或公关的粉饰而消失,只会在沉默中积累能量,终将在某个无法预料的时刻,以血淋淋的事故形式猛烈爆发。当车企将“控评”置于“控质”之上时,其对公众安全的漠视已然昭然若揭。
被“消音”的真相,最终将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其沉痛代价。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车企精心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严重失真。他们被华丽的广告和虚假的流量数据所包围,难以接触到反映车辆真实性能、可靠性和潜在风险的核心信息。花重金购买的“梦想之车”,可能隐藏着未被充分披露的设计缺陷或安全隐患,消费者在懵懂中承担着巨大的财产与人身安全风险。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这种“唯流量是问”、“掩盖重于解决”的病态生态,更是致命的腐蚀剂。它严重阻碍了技术的真实进步。当批评和问题反馈的渠道被堵塞,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改进动力和方向。它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劣币驱逐良币。那些专注于扎实研发、重视产品质量和用户真实反馈的企业,其声音可能被淹没在喧嚣的流量泡沫中;而擅长营销炒作、掩盖问题的企业却可能大行其道。它最终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当一起又一起因信息被掩盖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爆发,公众对智能电动汽车新技术的信任将轰然崩塌,整个行业将陷入难以挽回的信任危机深渊。
刺破车企精心编织的信息牢笼,需要社会合力构筑“阳光防线”。
法律必须成为捍卫信息自由流通的基石。司法机构在处理车企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媒体或消费者的案件时,应秉持更为审慎的态度,深刻理解此类诉讼背后可能存在的压制批评、掩盖问题的真实意图。应确立更清晰的边界,防止“维权”异化为“打压”。对于恶意利用诉讼手段恫吓、消耗批评者,以达到掩盖真相目的的行为,法律应能识别并予以反制。
媒体与专业评测机构必须坚守职业底线,在资本压力与流量诱惑面前保持风骨。要敢于对车企的“法务警告”进行专业、客观的抗辩,以扎实的调查、严谨的测试、专业的分析来支撑报道。要勇于突破车企设置的“信息禁区”,将真正的产品缺陷和安全隐患置于公众视野之下,履行社会监督的天职。同时,积极开辟不易被车企公关力量干扰的信息渠道,如建立更独立、更匿名的车主故障报告系统。
消费者自身需要觉醒,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在购车前,应多方求证,特别留意那些不易被车企公关触及的平台(如某些专业性更强、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垂直论坛)上的真实车主反馈。对于车企官方宣称的数据和承诺,保持理性质疑的态度。当自身权益受损或发现产品缺陷时,勇于通过合法合规渠道(如消协、市场监管部门)发声和维权,形成集体力量。
车企们必须清醒,靠法务删帖和流量泡沫堆砌的虚假繁荣,终将是镜花水月。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企图掩盖真相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每一次对负面新闻的强行压制,每一次对真实问题的刻意回避,都是在透支企业赖以生存的信任资本。当信任崩塌之时,再庞大的流量帝国、再强势的法务团队,都将瞬间化为齑粉。
汽车承载的不只是人们的出行梦想,更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安全与家庭的幸福。所有试图用广告掩盖真相、用投诉封杀新闻的行为,都是对这份沉重责任的亵渎。
唯有敬畏真相、尊重批评、直面问题,将资源投入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上,才是车企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途。毕竟,当遮羞布被彻底扯下,最终决定企业生死的,不是精心编织的广告话术,也不是法务部门冰冷的律师函,而是消费者心中那杆基于真实体验与安全信任的天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