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销量28万辆,前三季度破200万辆,增速14.5%。 当你细看数据,会发现这场“狂欢”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真相:新能源占比仅33%,出口依赖度逼近50%。 有人说这是中国车企全球化的范本,也有人质疑它是否患上了“出口依赖症”。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奇瑞的爆发究竟是虚火还是实火?
一、上市即巅峰? 资本市场的销量赌局
9月25日,奇瑞以“5年港股最大车企IPO”的身份挂牌,开盘股价飙升11%。 资本市场最现实的逻辑是:故事讲得再动听,终归要看销量兑现。 上市后首份月考卷里,9月280,469辆的销量中,奇瑞股份(9973.HK)单独贡献255,584辆,同比增长9%。 这个数字看似稳健,却暴露了一个隐患,主品牌增速低于集团整体,说明增长动力严重依赖子品牌和海外市场。
值得玩味的是,奇瑞选择在国庆假期首日(10月1日)发布销量,直接避开港股开盘。 这一操作被业内解读为“提前释放利好”,试图用数据对冲节后资本市场的波动风险。 毕竟,港股汽车板块今年波动剧烈,比亚迪、吉利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
二、出口神话下的隐忧:每25秒卖出一辆车,欧洲才是关键战场
“平均每25秒出口一辆车”奇瑞的全球化标签确实耀眼。 9月出口137,624辆,连续5个月破10万,俄罗斯关税风波中仍实现26%的同比增长。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出口结构的变化。 前三季度,奇瑞在欧洲卖出14.5万辆,增速超200%。 西班牙、意大利、英国这些高法规市场,正在成为奇瑞的“品牌向上”试金石。
然而,出口占比接近50%是一把双刃剑。 对比比亚迪海外占比不足20%,奇瑞的业绩更容易受贸易政策、地缘政治冲击。 例如,欧盟近期启动的反补贴调查已涉及中国电动车,而奇瑞OMODA系列在慕尼黑车展的高调亮相,无疑将加剧这一摩擦。
三、新能源的尴尬:增速55%却难掩“追不上比亚迪”的焦虑
9月新能源车销量91,590辆,同比增长55%,单看增速不错,放在整个行业里,奇瑞仍落后一个身位。 比亚迪同期新能源销量已突破30万辆,而奇瑞新能源占比仅32.66%,且主力车型依赖混动。
具体到车型,风云A9L上市首月交付过万,捷途山海L7 PLUS月销9,512辆,看似爆款,但这些都是插混车型。 在纯电赛道,iCAR品牌刚迈过万辆门槛,智界R7仅7,882辆,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相比差距明显。 更残酷的是,奇瑞新能源增速(77.1%)虽高于行业平均,比自身燃油车基数,转型压力依然巨大。
四、多品牌内战:子品牌狂欢,主品牌疲软?
拆解9月销量矩阵,奇瑞品牌16.96万辆仍是绝对主力,同比增速仅9%。 而捷途(5.66万辆)、星途(1.08万辆)、iCAR(1.07万辆)等子品牌却集体爆发。 尤其是iCAR,作为独立新能源品牌,首款车型V23上市即斩获万辆订单,被业内视为“奇瑞版极氪”的崛起。
五、质量牌能打多久? J.D. Power四冠背后的成本危机
奇瑞今年在J.D. Power榜单拿下新车质量、销售服务、售后服务、产品魅力四项自主品牌第一,星纪元ES更获欧洲ENCAP五星安全认证。 质量口碑成为奇瑞全球化的重要筹码。 但高端化意味着成本攀升。 以风云A9L为例,其定位“全球真C级旗舰”,研发投入远超传统车型,而现阶段销量规模能否支撑长期技术投入仍是未知数。
另一方面,奇瑞独创的“两心三全四驱”质量管理模式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市场更关心的是: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质量优势能否转化为定价权? 当比亚迪秦PLUS降价至10万内,奇瑞如何守住利润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