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圈藏着个“闷声发大财”的狠角色:奇瑞,这一年它狂揽4800亿营收,出口114万辆汽车,不仅刷新国产车出口纪录,还稳稳坐住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宝座22年。
反观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界“当红炸子鸡”的比亚迪,尽管全年总销售量突破427万辆,营收也达到了恐怖的7700亿元,可出口量却只有43.3万,甚至连奇瑞的一半都不到。
当大家都在为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绩欢呼时,奇瑞早已在海外市场悄悄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最不显眼却最能打的“国产之光”!
说奇瑞“闷”,是真的低调。比起比亚迪频繁的营销和技术曝光,很多人对这个1997年就成立的老牌车企甚至有些陌生,只知道它从安徽芜湖的一间破厂房起步,如今竟冲进了世界500强。
这份“闷”背后,藏的是它深耕海外二十多年的“心机”,早别人一步布局,比别人更懂本土化,靠硬实力守住市场,每一步都踩得精准,从不是盲目跟风。
奇瑞的海外路,起点偶然却走得异常坚定。
2001年,当时一位来自叙利亚的车商萨米尔偶然间在北京街头看到了奇瑞的风云轿车,当时就被深深的吸引,于是他一路从北京追到芜湖,后来又辗转直上海,就是为了说服奇瑞的掌舵人尹同跃,一定要把车卖到叙利亚去。
那时候还没有国产车出口的先例,尹同跃抱着试试的心态,发了12辆风云轿车过去,没想到这批车很快就成了当地的“香饽饽”。
很快,尝到甜头的奇瑞不再犹豫,2003年成立了国际部门专门深耕海外业务,甚至比上汽集团正式开展海外业务还早了5年。
二十多年下来,奇瑞的足迹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超1200万,建了10个生产基地,海外销量几乎占了它总销量的半壁江山,这份先发优势,让后来者很难轻易追上。
光有早起步还不够,奇瑞能在海外扎下根,靠的是“不抢饭碗、一起吃肉”的本土化智慧。
它从不是简单把国内的车运到国外卖,而是先琢磨“能给当地带来什么”。
2023年,奇瑞砸了4亿美元在阿根廷建厂,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链,还解决了不少就业;
2024年又和西班牙老牌车企EBRO合资,既利用了当地闲置的旧设施,又一下子创造了1000个就业岗位。
要知道,EBRO自从1986年被日产收购后就渐渐淡出市场,是奇瑞的合作让它重新“活”了过来,这波操作不仅让奇瑞在西班牙赚足口碑,还成了首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品牌。
除此之外,奇瑞在海外建了超过1500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不管是日常保养还是故障维修,当地用户都能轻松找到地方,这种“把售后做到家门口”的贴心,比单纯降价促销更能留住人。
当然,本土化也离不开产品的“量身定制”。奇瑞很清楚,不同市场的需求天差地别,不会搞“一刀切”。
南美山路多、坡度陡,它就特意提升车辆动力,让爬坡更有劲;
中东风沙大,它就加强整车密封性,连细小的沙粒都吹不进车里;
俄罗斯冬天寒冷,它又优化了车辆的低温启动性能。
而且奇瑞的车还特别耐造,网上有段视频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200斤的俄罗斯壮汉直接站在奇瑞车门上,车门连变形都没有;
刚上市的星途揽月从35米的斜坡上滚下来,车身结构依旧完好;
甚至小巧的奇瑞小蚂蚁,还能撑起超过7.6吨重的坦克。
这些“变态”的测试,让当地用户觉得“买奇瑞放心”,也让它在俄罗斯成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销量只比本土的伏尔加差一点;
在巴西,瑞虎8还曾以27839辆的销量跻身畅销榜前十,连不少人愿意用自家的高价车换一辆奇瑞。
反观比亚迪,虽然在新能源领域势头很猛,但全球化起步晚了不少,海外工厂少,2024年出口量连奇瑞的一半都没到。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自己都坦言“要向奇瑞学习全球化战略”,毕竟奇瑞那些“闷声”做的布局,早已经成了它的护城河,不是短期内能追上的。
不过,奇瑞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
现在它面临的难题不少:
国外方面,美国从2024年9月起把中国汽车关税涨到了100%,还搞技术禁令,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严禁从中俄进口;
欧洲也征收了五年的反补贴税,想进欧美市场难如登天。
目前它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巴西这些欠发达地区,卖的大多是10万左右的燃油车,利润天花板不高。
国内方面,新能源是大趋势,奇瑞之前靠燃油车出海吃得开,现在必须赶紧转型,它和华为合作搞智界品牌,推高端新能源序列星纪元,连尹同跃都亲自下场开4小时长途驾驶直播,就是想补上新能源的短板。
而且奇瑞还在推进IPO,这时候一点差错都不能出,毕竟国内新能源市场早就卷成了红海,稍有不慎就会落后。
如今的奇瑞,一边要守住燃油车打下的海外江山,一边要跟时间赛跑,在新能源赛道上追上对手。
尹同跃说过,奇瑞不过是“在高速前进的途中蹲下来系个鞋带”,现在鞋带系好了,就看它能不能换上“新能源新引擎”,继续闷声走得更远。
毕竟这个靠精准布局在海外赚了二十多年的车企,从来都不是靠运气,未来能不能继续发财,就看它这波转型能不能踩对节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