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km/h,恒速、满载、吕宋岛的阳光,一台理想i8和一台乐道L90并排趴在左侧车道上——测试员匆匆扣好安全带,数据仪背带“咔哒”一声锁定。两台当红电SUV即将踏上这场持续至电量归零的“绝路”。测到谁先熄火,不问过程,单论终点,风阻、三电、底盘、整车配置的暗斗在这个时刻终于见真章。
轮到我开L90时,那比肩家用冰箱的仪表盘一亮,续航数字跳出了“真实面貌”:百公里30.22kWh。测试表点到“278.5”,队上一片低语。“不至于吧?”一句话后面跟着的是一串怒而不言的问号,凑成车辆圈夏末最密集的口水瀑布。“我开的是假乐道?”有车主高举电耗截图在网上开炮,下面一群“理想学派”则彩旗招展,替自家座驾的表现吹了三页长文。司机圈的雨天,永远不缺“专业科普”与阴谋论掺和的一地泥泞。
理想i8 378km,乐道L90 278.5km。百公里电耗,前者25.87度,后者30.22度。“理想提前吃了饭”,乐道“通宵苦战没堵车”,根本没能改变开局的大差距。业界老友蔚来、易车之间那点“历史渊源”也被揶揄成“测试幕后推手”,各种“有组织有预谋”的彩蛋在社交媒体野火燎原。车企总裁直接下场,用户实测数据一大堆晒出来,谁都不肯让一步。新能源赛道,除了车跑得快,网络辩论也冲得猛。
我得承认,看到城市工况一测,剧情来了个反转就像又被拧了一次耳朵。9月份38号车评给出的数据里,L90在均速27km/h时电耗仅为10.8kWh,比理想i8的13.7kWh至少低了20%。换成续航,L90城市场景下能走787km,理想i8为713km,大了足足70公里。而到了均速113km/h高速,L90百公里电耗19.9kWh,依然优于理想i8的21.2kWh。只不过电池小,跑不到更远,在极限条件下只好落了下风。
“高速续航拼的是风阻。”有懂行的工程师直言不讳,理想i8风阻系数0.218,L90则是0.25。高速下风阻的能耗占比与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差别就是明晃晃写在数据表上。别小看这0.03的鸿沟,高速场景下扔掉的续航都在“空气墙”前折了腰。
究其实质,这是两套造车哲学的碰撞。理想i8全能型,大电池、双电机、四驱、激光雷达、空悬,仿佛每个理工男内心的“全科状元”。CLTC 720km续航,配置表一横到底。反观乐道L90,标准版80多度电池,单电机后驱,换电路线,像极了早起排队买早餐的“实用主义”,价格也比理想i8拉低了一截。换电三分钟,城市低速能耗漂亮,不怕拥堵和频繁起停,是“实在人专用机器”。
从电耗数字到用户画像,信息学与社会心理学在这里握手言和。“开得省才是王道!” 城市通勤者言之凿凿。“高速续航才是底气。” 假期出游用户也不服气。“别吵了!”有人挠头,理性一拨人跳出来统一战线:各取所需,何必带节奏。“一周跑一次高速,选全能型。天天市区挪娃,实惠为先。”市场细分,供与需自有分水岭。冷静下来一问,如果你是买家,这一场吵架其实就是帮你明确自己到底是用车惜能,还是惜时间。
每到极限测试,媒体与网友总要拉一场辩论。“这样跑真有参考价值?” 行业内外多有人疑虑。120km/h均速满载,不现实。城市里电耗低,数据好看;高速堵一脚,续航蒸发。测试更像偏科比拼,有点一意孤行的味道。你非要问“哪款车都跑在120巡航上”,现实却是限速100,偶遇堵车,平均速度八九十都算优秀。测试——是科学,还是有点仪式感的智力游戏?光看这场“风阻赛”,倒像是拿百米短跑去给马拉松定输赢。
别误会,这并非嘲讽。理想i8的风阻系数与电池组,既拉高了高速极限数据,也映射了它的设计本意。L90城市能耗数字漂亮,也恰好踩中城市通勤最大购车盘。再怎么比,谈不上绝对的高下,反倒是各施所长。
说到底,新能源车在中国传统汽车逻辑里注定永远半只脚在科幻世界。车主见面先问“跑多远”,测评人第二反应是“电耗多少”。老车评自黑道:“买电车,最后买成了‘充电圈地自萌’。”如果说本场“都市与高速续航拉锯”,其实隐藏着更深的买车难题——没有一台车能永远满足所有场景,动辄想全能,最终只能“非常理想”,离生活实际又远了一步。
一支极限测试跑出了两套生活方式,吵不明白。你抬杠时,工程师早已关了电脑准备下班。我倒好奇,下个月还有没有新的续航话题,能让这些数字再“死磕”一次。毕竟,每一块电池都是妥协的艺术,每一辆车都写满了工程师的思辨与用户的期望。拷问到最后,问题还是那个老掉牙的:你是真关心电耗,还是更在意朋友圈发“续航实测”的排面?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