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通过实测发现,这款前舱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用鼓风机测试,开孔处无明显气流;拆解后更证实,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相同,仅增加了一块塑料支撑板,根本未形成有效风道。而且,所谓的碳纤维材质仅使整车减重 1.3kg,对于车重超 2 吨的 SU7 Ultra 来说,减重效果在日常驾驶中微乎其微,在赛道场景下的优势也未得到量化体现。此前雷军强调的 “内部结构改动”,在量产版上并未保留原型车完整的风道设计,这让车主们感觉受到了欺骗。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小米汽车在 5 月 7 日发布声明,承认此前对该前舱盖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表示其主要作用是满足造型复刻需求,仅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同时,小米给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及在 5 月 10 日 23:59:59 前锁单的用户赠送 2 万积分。
但这一方案未能获得车主认可。小米 SU7 Ultra 准车主刘先生透露,其所在的维权群人数已超 300 人。车主们认为,2 万积分价值约 2000 元,与 4.2 万元的选装溢价相比差距过大,且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 30 - 40 周,时间成本难以承受。车主们指责小米在玩 “文字游戏”,将功能件变成装饰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强烈要求雷军亲自回应此事。
从法律角度来看,北京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威表示,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关键在于经营者是否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关键信息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表述。判断时需综合考量广告宣传的整体效果,以及消费者可能产生的合理理解。广东华商(扬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栋指出,如果小米汽车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车主针对前舱盖可主张 “退一赔三”。不过,车主需举证证明小米明知功能不符仍故意宣传,且这种功能差异对自己的购买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此次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事件,不仅暴露出小米在产品宣传与实际功能匹配上的问题,损害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还引发了行业内外对新能源汽车选装件规范的深入思考。目前,车主维权行动仍在持续,小米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切实解决车主诉求,成为摆在其面前的紧迫课题,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