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辆纯电车满电续航400公里,支持快充,跑高速的话续航大概打6.5,实际驾驶体验让许多用户开始重新衡量电动车的真实表现
我这车不是啥新鲜货,去年年底刚入手的。刚开始,朋友还笑我不是说电动车都能跑一百多公里就死翘翘了吗?你这个怎么还跑那么远。我倒觉得,现在这个技术,和我之前第一次试驾的几年前比,差别巨大。
先说续航。400公里这个数字,表面看挺牛的。最开始用车时,我也按理认为,满电开个日常通勤和周末短途,差不多足够了。实际开起来就有点复杂。假如不开空调,也不开任何辅助设备,线下实验基本就能达到这个数字。可我一开空调,尤其是夏天开到冰箱模式,那续航能少掉20-30公里。高速上,跑个6.5折,意味着走个380公里左右。这个我实际体验下来,结合每次加油油费的心里账,也算是个体感。反正,修理工说,电池好点的车,高速跑到极限,电池温度升高,续航会略低一点。
说到低一点,我倒不是说电池有啥大小问题。浓缩来看,电池就像家里的煤气罐,一般用到80%就算喝到饱。剩余那20%留着应急用。也就是说,刚开始我用的方式就是努力把续航拉到最大,跑到快没电时才洗洗睡。结果发现,偶尔也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临时加个班要晚点回家,那电提示电量不足,心里就一咯噔。
说到电续航的变化,其实我还翻了下我刚提的那次行驶纪录,发现高速状态对续航影响最大的,大概在10%左右。也就是说,跑个高速,到后尾段,总会比市区堵车的驾驶费油。或者我说的费电,更准确。毕竟,你知道,电动车不像油车油箱里可以一捅到底,电池的化学反应,不光受温度影响,还跟你跑的速度、时长关系大。高速跑,空调溢出热量,电池温度升高,能耗就会不知不觉多出一层。
而且,我还发现,很多人没意识到,充电速度和效率也不是万能。支持快充,要用直流快充桩,否则也只是慢充。虽然我车标明15分钟充到80%,但实际操作时,很多充电站的电流密度并不一致。充到80%的时候,充电器会逐渐减缓电流,确保电池温度不过热。奇怪的是,偶尔就会碰到突然断电或跳停的情况,尤其在冷天或者电池温度低时(这段先按下不表,还没想清楚为什么?)。
说到充电,跟加油差不多,实际比想象中麻烦不少。之前,看新闻说,某个快充站一小时能充到100%,我一开始想着,走一圈商场喝杯咖啡就搞定,结果实际操作时,碰到充电桩满了、插错接口、或者需要注册会员什么的。哎,真心觉得这个充电体验比起油车,还是差点意思。别的车主也吐槽过充电排队,排到我都想放弃了。你说,未来看似很美好,但实际在高速或者市区用车的时候,这个充电焦虑还是挺折磨人的。
换个角度想,我也没有觉得这个车有多完美。你知道,买车除了试驾静态清爽,最重要的是用起来舒服。我当时也考虑过其它品牌的电车,比如小米的那款、某日系的,也算是拼整车厂的技术厚底。比较起来,这车的底盘调校不错,悬挂挺舒服,尤其高速上能感受到一种稳。还记得我第一次高速行驶时,车身摇晃明显比那些同价位车型平稳不少。折中点还是在于研发设计的偏差——他们得在成本、性能、续航三角中取舍。
说到研发,说实话,我深知研发的背后有多复杂。研发一款电池,像做一锅牛肉汤,要考虑温控、电芯布局、耐用度、成本控制。我记得有一次朋友说,得用好材料,不能用返工料。我后来了解,很多供应链博弈,就像中间环节的讨价还价。一块电池的用料,没有厂家说只要便宜就行,都在用材料的可靠性做赌注。毕竟,车企不能出事,电池起火就完蛋。
供应链的稳赚不赔也真难。我跟朋友聊过,他是个修理工,每次听到我说电池续航,他总说:这种大块电池,要是中暑,修起来比换个新发动机还麻烦。我就想,可能很多成为用户的人,没想过,电池管理系统外包、软硬件调校、甚至是电池包的工艺,都是那些工厂一环环拼起来的。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照片,相册里有一次我在充电站旁拍的照片,背景是满满一排快充桩。其实我挺纳闷,为什么我开这些电动车,周围还是那么少人。这块电池,能用几年,基本还能保值,但我倒是在怀疑,普通家庭里,谁会每天晚上特意跑去充电?还常说用得好不如用得久,要怎么平衡这个关系,汽车厂商还得去多思考。
说起对比,我试过同价位的燃油车。它们油耗低到让我震惊,一箱油跑个千公里没压力,大概在7块左右一升。简单算算,百公里油费在各类普通轿车里,大概5-7块。换成电车,平均每百公里电费1.2-2块,差不多是油车一半价。电池的耐用度和回收成本让人心里有点打鼓。猜测这个问题没太多研究,但我觉得将来慢慢淘汰的电池,用料和回收技术会更成熟。
也不完全是比谁更厉害。我一个朋友,逢年过节会带孩子去郊外,他说,电动车要是长途,还得看充电方便不方便。我明白他的意思。这就导致一个微妙的局面:电动车不用油费省,但如果长途出行不够便捷——尤其在没有充电站布局完毕的地方——就相当于还是要考虑燃油车的优点。
在这条路上,我经常在想:我们对节能环保的期待到底多大?如果说,要实现高速续航、快充、便宜、耐用,这个目标还得折腾,认不认得清,未来的电动车可能还是折中方案。或者说,可能还要等技术再成熟一点,比如固态电池,真的是一飞冲天,那时候价格下降,续航大增,可能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心里有个问题:你觉得,电动车真的能完全替代燃油车吗?还是说,我们潜意识里其实还在留念加油那份简单、便捷?
反正,我自己用的这几年,最大体会就是:电动车更像是smartphone的升级版——智能、方便,但在续航与充电这个环节,还没能做到无缝连接。会不会有一天,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随时随地都能搞定,才是真正的解药?或者,人们会像现在一样,逐渐惯线下的等待?这都是个未知数。
(期待你的看法,或者下一步是否考虑试试那些新技术,或者——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充电焦虑比我还严重的朋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