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别克的一张内部截图在圈内引发了不少“热议”,而这次,主角不再是车型,而是态度。这张截图曝光后,我在朋友圈刷到一波又一波汽车从业者的点赞,看得出来,这事儿真触动了不少人。刚看到截图的时候,我还有点疑惑:不就是一次简单的内部沟通吗?至于让大家这么双手拍案叫绝?直到琢磨了半天,再结合目前国内车企乱象横生的营销方式,我才真正明白这件事的分量。
截图主角是别克市场营销部部长薛海涛。在截图里,薛明确向团队传达指令:不准参与讨论、传播关于理想MEGA燃烧相关的话题,集中火力做好别克自己的产品研发与推广。这话无非是:别把精力浪费在拉踩别人上,咱们先把自己的活儿干漂亮。
这事乍听似乎很平常,谁不希望专注把事做成?可是,你细品整个市场环境就知道,这波表态非常“反潮流”。现在的汽车圈,线上线下各种“互怼”早就成了常态。打开社交平台,品牌相互揭短,放大对方的产品问题;刷短视频,各种“大佬对话”随时可能变成暗中开撕。虽然,这种策略确实有一点“爆点”效果——毕竟大家对争吵总是格外敏感;但时间长了,消费者的体验是什么呢?我想真没几个人愿意面对屏幕上二十四小时的商业互黑,更别说希望买的车被动卷入低级黑的舆论漩涡。
说个常见的例子。某些品牌和自媒体为了流量故意制造争议,怎么劲爆怎么来。有些缺点可能是小概率事件,但这并不妨碍被描述成所有用户都得焦头烂额的重大事故。这种雷语可不是一次两次,硬是把技术讨论变成了“宫斗剧”。你心里恐怕也有数,这种做法有短期热度是真的,但想换来消费者对品牌的坚定信任?甭提了,不反噬就不错了。
说实话,这次别克喊出“先做好自己”的态度,确实让大家对它多了一份尊重。别的车企效仿,可能也能受益不浅。你回头比亚迪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它凭着数十年来对电动化和电池技术的深耕,现在已经在新能源市场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刀片电池一出,市场都刮目相看。明明那个阶段氢燃料、电池更替还没得出定论,但人家照样坚持自己的方向。那种决策的坚定,真的佩服。
还有极氪,一直拿安全和性能当核心优势,生活中那些口水战、配置冲突,他们反而从来没过分参与。极氪001一出世,直接以长续航、高性能赢得好评。现在不少朋友开极氪都是奔着这点去,毕竟在特定人群里比拼的,才是实际的实力,而不是嘴上功夫。
不仅国内,放眼国际也一样。如果你见过特斯拉的早期那些事迹,估计更能体会什么叫“稳扎稳打”。最初嘛,业界对纯电动车的质疑不绝于耳,还有不少人说埃隆•马斯克疯了。但如今,特斯拉的Model系列全球热销,供不应求,光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这一块,就让它站稳了脚跟。同样,丰田作为搞混动系统的“大拿”,一直稳步深耕,没什么太多表面动作,最终在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上也成了一块无法撼动的硬骨头。
这些例子直白了然,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只做产品。而这个理念,不在于高大上的营销词汇,而是长长久久的独立思考和持续创新。每个企业都懂这个道理,但能不能抵挡住短期诱惑,熬过最初的寂寞——无论是在摇摆的大环境里还是焦虑的老板眼中,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
我得说,现在国内车企向上突破的契机已经来了,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市场。如何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成为拉踩他人的例子,这才是最考验企业智慧的部分。消费者眼睛确实是雪亮的。你不能骗过天长地久,能让他们买了还想再买的,除了硬实力,别无它法。
别克这次按捺住了躁动的心,专注把产品摆在市场面前,这无形中已经给自身挣了不少加分项。不光车企,这种态度对不少行业都适用。前些天见一位朋友吐槽“自己仲裁团队一天到晚搞公关避责,真正做事的人反而处处被限”,当时我忍不住说了一句:与其传销职场口号,不如把产品做得得劲儿。想着别克的事,有点想笑又有点感慨,毕竟这样有“底子”的表态,在逐流的今天,能走更远。
最终谁能赢得市场,从来不是靠嘴皮子。只有经得住时间和用户的检验,把普通人的信赖装进细节里,用行动不负你我的期待,才真正能走得长远,走得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