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困境来了!俄罗斯加税85%让中国汽车暴跌,西方车企将强势回归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出海版图上,俄罗斯曾是中国车企近年最耀眼的增长明星。

俄乌冲突后,西方车企集体撤离留下的市场空白,如同为中国汽车量身打造的黄金赛道,让中国品牌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从市占率7%到60%的飞跃,2024年更是以115.8万辆的出口量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海外市场。

然而,这场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以来俄罗斯接连抛出的税收重拳与西方车企的回归传闻,让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遭遇急刹车,昔日的增长神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出口量的暴跌是最直接的信号,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仅35.7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俄罗斯也从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滑落至第三。

中企困境来了!俄罗斯加税85%让中国汽车暴跌,西方车企将强势回归-有驾

更早的1-4月数据更显惨淡,出口量从2024年同期的30.5万辆锐减至15.5万辆,近乎腰斩,4月单月跌幅更是高达68.9%。

这场下滑的背后,是俄罗斯层层加码的税收政策,2024年10月起,进口汽车报废税率飙升70%-85%,2-3升排量、车龄超3年的二手车报废税从11.4万元暴涨至20.8万元。

2025年1月,进口关税系数再提至20%-38%,单车清关成本最高增加2637元人民币。双重税费叠加,如同给中国汽车出口戴上“紧箍咒”,彻底瓦解了曾经的价格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还封堵了曾经的灰色捷径,此前中国车企通过第三国转口、以“零公里二手车”名义规避税费的模式,在2024年4月被政策堵死,非授权车辆的售后短板也随之暴露,直接冲击中国品牌口碑。

中企困境来了!俄罗斯加税85%让中国汽车暴跌,西方车企将强势回归-有驾

而俄罗斯国内经济环境更让市场雪上加霜,10%的高通胀、21%的基准利率,让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飙至30%,居民购买力持续萎缩,新车平均售价涨至25万元人民币,消费需求急剧降温。

终端市场的寒意直接传导至渠道,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的274家汽车展厅中,213家是中国品牌展厅,占比高达78%。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西方车企的回归传闻,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缓和,丰田计划2026年重启圣彼得堡工厂,现代、雷诺也在筹备回归,这些曾经主导俄罗斯市场的巨头,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认知和技术口碑,让不少俄罗斯消费者开始持币观望。

一时间,“西方车企回归将成为致命威胁”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冷静来看,西方车企的回归之路并非坦途,雷诺需为俄方注资买单,大众已无资产可回购,且中国车企已构建起初步的售后网络与消费心智,短期内难以被轻易替代。

中企困境来了!俄罗斯加税85%让中国汽车暴跌,西方车企将强势回归-有驾

真正的威胁,或许并非对手的回归,而是中国车企此前赚快钱式的出海模式,难以应对海外市场的政策波动与深度竞争。

面对变局,部分中国车企已开始主动破局,本地化生产成为突围的关键。长城汽车图拉工厂早在2019年就已投产,当前本地化率超65%,在整体出口暴跌的背景下仍保持稳定运营,印证了“扎根当地”的抗风险能力。

赛力斯与俄罗斯经销商达成独家合作搭建正规销售网络,理想汽车叫停平行进口、完善售后体系,这些动作都在推动中国汽车出海从贸易型向经营型转型。

据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深度本地化企业在俄市占率仍回升至57%,呈现“出口遇冷、扎根企稳”的分化态势。

中企困境来了!俄罗斯加税85%让中国汽车暴跌,西方车企将强势回归-有驾

在我看来,俄罗斯市场的变局对中国汽车出海而言,是危机更是转机。85%的加税与西方车企的潜在竞争,更像是给狂奔中的中国车企踩了一脚清醒剂,让行业明白海外市场没有永远的避风港,靠政策红利和性价比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汽车在俄市占率从7%飙升至60%的神话,本质上是特殊时期的市场替代,而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碾压。

如今政策红利消退,恰恰是修炼内功的契机,无论是提升极寒环境下的产品适配性,还是构建完善的售后与认证体系,抑或是深化本地化生产以规避政策风险,这些都是中国汽车走向真正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西方车企的回归或许会分走部分市场份额,但也将倒逼中国车企加速转型。俄罗斯市场的起伏证明,中国汽车出海不能再依赖机会主义,而要建立长期主义思维。

未来,能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必然是那些愿意深耕本地、重视技术研发、构建完整产业生态的企业。

这场变局不是中国汽车出海的终点,而是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起点,唯有褪去浮躁、扎稳根基,才能在全球市场的风浪中行稳致远。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