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很难想象,一场“大召回”风暴,悄无声息地埋伏在本该闪耀的“新势力”。一百一十七万辆小米SU7,还没一辆驶上马路,就进了“召回清单”。广场舞大妈要开小米SU7,还得等明年春天,结果现在厂家已经在提醒:你这车,可能有点不听话。
自动驾驶L2级的“极端路况缓慢响应”,听起来像是程序员加班漏了个bug,又有点像你冬天按下电梯按钮后,电梯犹豫地想了半分钟再下楼。令人欣慰的是,厂家的处理方式相当互联网式——OTA,远程升级,点点手机就把小毛病修了。省得车主烫着刚买的咖啡,举着保修卡往4S店赶。但也有点像互联网传统操作:“不给你打包重新发货,直接在线修复”,连停工停产都省了,这效率让老车企望尘莫及。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批被“召回”的车,根本还没从工厂出来。有种“胎儿体检先把干妈拉黑了”的超前预防感。也算有进者忧患、行者有备。比起躲在用户面前等出事再甩锅,小米这波“先修后产”,算是圈内少见的“不等收尸,先请法医”的操作。
股市的反应则不含糊,港股小米应声下跌,三个点,蒸发了一笔小目标。资本家和散户都很习惯这种“见风使舵”(当然,自动驾驶舵可能迟钝),没人愿意自己的钱睡在缓慢反应的车后备厢。小米官微则很聪明,连夜发布OTA升级通知,试图扭转舆论。这招用在手机上百试不爽,用在汽车上,多少有点“刷机包治百病”的自信。
不过你若拆财报看门道,发现金箔下还是真材实料:小米汽车上半年毛利率26.4%,亏损三个亿,数目不吓人。副总裁卢伟冰口风一贯乐观,说下半年都能盈利了。此刻的“召回”风波,像是新晋主厨刚练出招牌菜,端上桌前又担心锅里盐不够——是小插曲,还是“翻车”伏笔?这事儿还真给人留足悬念。
与此同时,市监总局今天也“上新”了大牌汽车召回名单。丰田、斯巴鲁榜上有名。也就是说,软件失误,不挑资历,家家都有那堵墙,谁都不免撞一下。小米这次处理速度快,堪称新兵的“反应力”。而纵观整个行业现状,智能化早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命门”。
这里有个冷峻现实:一边是用户乐于尝鲜,“有自动驾驶就买”,一边是敲代码的工程师下班时还在纠结“极端路况到底极端到什么程度”。要是你是车主,大概率会在群里转发“出大事了?”,其实更多问题——比如极端路况到底包含什么?响应慢是几秒?有没有已经导致事故?——这许多细节,还没理清楚。
我个人倾向于关注真凭实据。任何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前,都可能踩在“未知的坑”上。虽然这次小米的处理看起来专业大方,但若你非要讲个理,OTA只是补丁,不是万灵药。“极端路况”属于车厂的模糊区,没人能保证,所有用户都没有成为第一只小白鼠。
证据链的打造,远比技术升级要难。举个现实的例子,手机OTA升级不爽,再来一版即可。可汽车上出点事,“升级”如果没有回溯、报告、测试流程,就像法医验尸没拍照片,等同于“凭感觉开药”。对于牵涉到生命安全的场景来说,这种倚赖远程升级的信心,既是专业,也是“侥幸的自信”。
此外,“紧急召回”表面看是成熟之举,本质上则暴露了行业困境。中国汽车行业在智能化赛道上全力冲刺,芯片、算法、体验感被摆上最前沿。可那句老话,“软件救不了所有硬伤”,仍然有效。每一次鲜亮的“远程修复”,也许背后都在为“可靠性测试”交学费。无数工程师熬黑了眼睛,却熬不住真实路况的千变万化。
顺便说一句,谁都明白现在的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路坦克”,而是“移动电脑”。每一次代码升级,对安全性能的影响都得复盘。小米这次行动虽快,让市场吃了颗定心丸,但也难挡投资者“用脚投票”,毕竟谁都不想在“程序未考过驾照”的车上试手气。黑色幽默一点讲,如果以后车的召回像手机刷系统都靠WiFi,家里断网,车都不敢开出门。
这也不是只属于小米的故事。丰田、斯巴鲁都曾因软件缺陷召回,老品牌也有自己的算法迷宫。区别只是,有的企业把坑埋在用户脚下,有的抢在用户起步前填好。从专业角度说,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系统在极端场景下,既不慢,也不出错;而不是靠“召回=免死金牌”反复复活。
末了我想问,眼下新势力大厂都在比谁“OTA升级快”,哪天出了安全大事,是不是还得问问这个世界:我们给汽车选“智能化”到底是为了省心,还是更信赖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员?这道题,你会真把票投给那行算法吗?还是,试试多等一等,让工程师睡饱点,再把你的命交到他们手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