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补贴骤停,汽车经销商如何穿越“政策真空期”?

多地补贴骤停,汽车经销商如何穿越“政策真空期”?

郑州某4S店的销售经理老张最近总爱站在展厅门口发呆:以前周末能排满试驾的预约本,现在大半天只来两三个问价的客户;后院停车场里,刚到的新车堆得快到门口,每台车上都落了层薄灰,而财务那边还在催缴下一批提车的预付款。“上个月置换补贴一停,连熟客都开始说‘再等等’。”老张的话道出了不少经销商的处境——从东营9月叫停置换补贴,到河南6月连停分期优惠和置换补贴,再到长三角多地补贴资金耗尽,短短半年内十余个省市密集按下补贴“暂停键”,原本靠政策托底的车市瞬间降温,经销商们一头扎进了政策衔接的“真空地带”。

一、真空期里的“三座大山”:库存、资金与客流

补贴骤停带来的冲击最先砸在“库存”上。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5月底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45万辆,库存支撑天数攀升至54天,长三角地区更严峻,豪华品牌库存系数普遍超1.8,国产品牌不少突破2.0 。河南的经销商更难熬,一边是补贴停后客流锐减三成,一边是主机厂还在压库,部分门店库存深度远超警戒线,不得不陷入“价格倒挂”的恶性循环——有经销商算过账,一台进价15万的车,被逼着12万卖,卖一辆亏一辆。

资金链跟着绷紧。经销商的利润本就依赖厂家返利,但行业惯例是月度返利要等2-3个月,年度返利甚至拖到次年二季度,相当于经销商在给主机厂“垫资”运营。现在补贴没了,银行“高息高返”的分期政策也被叫停,部分地区银行返利降幅达11%,原本靠金融返佣填利润的路子被堵死,不少经销商利润率直接跌破警戒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更直白:2024年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41.7%,有4419家4S店退网,八成以上经销商都在经历价格倒挂 。

多地补贴骤停,汽车经销商如何穿越“政策真空期”?-有驾

二、短期破局:接住车企兜底,盘活自身资源

面对危机,车企的“兜底政策”成了第一道缓冲。理想承诺1月定车用户若拿不到地方置换补贴,就补1.5万元现金;蔚来、乐道对早开票的用户,用积分和加电补贴全额兜底政府置换补贴;比亚迪更直接,秦PLUS EV等车型限时优惠1万元,置换补贴最高给到2.8万元,还叠加“零首付”金融方案。经销商得把这些政策吃透,北京岚图的销售就靠“1.5万置换补贴+3000元现金优惠+4000元消费券”的叠加组合,稳住了到店转化率 。

自己的“老本”也得盘活。比亚迪的经销商搞起了“分级库存管理”,把车型分成畅销、平销、滞销三类,对滞销车搞“一车一方案”,要么升级配置要么联动试驾活动,把库存周转周期从60天缩到45天。长三角有经销商盯上了“以旧换新”的长尾需求,虽然地方补贴停了,但国务院明确今年会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他们就提前对接二手车商,推出“旧车残值+车企补贴”套餐,反而拉来了不少老旧车主。

三、长期突围:从“卖车”到“经营用户”

政策真空期其实也是转型的契机,靠政策吃饭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得转向“服务赚钱”。有门店搞起了“全周期服务”:给购车用户建专属档案,定期提醒保养,免费做电池检测,还组织车主社群活动,客户满意度提了20%,投诉率降了一半,销售额跟着涨了30%。还有的经销商拓展了“后市场业务”,把洗车、美容、维修的套餐和新车绑定销售,现在售后利润占比从以前的20%提到了40%。

厂商关系也得重构。之前主机厂“压库、压价”的套路让经销商苦不堪言,现在长三角、河南等地的经销商协会已经联名发声,要求主机厂把库存控制在1.5倍以内,缩短返利周期到60天内 。聪明的经销商已经主动和厂家对接数字化系统,实时共享区域销量和库存数据,让厂家按需排产,避免盲目压库。就像比亚迪的经销商,通过和厂家的“动态供需响应”机制,两周内就能调整生产计划,从源头减少库存压力。

政策的“东风”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做好补贴资金接续,2025年以旧换新补贴预计超1800亿元,是去年的两倍。对经销商来说,与其坐等政策落地,不如趁着这段时间练好看家本领——把库存理清楚,把服务做扎实,把用户攒起来,才能在政策重启时接住红利,更能在没有政策时站稳脚跟。毕竟,车市最终拼的不是补贴,而是谁能真正留住用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