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小电驴卖到3万,比打工人的月薪还高!
曾经3000元就能拿下的通勤神器,如今被厂商包装成“智能奢侈品”:蓝牙解锁、语音控制、自动倒库……
但打工人小王逛遍门店后只剩一句:“听不懂,更买不起! ”
扎心的是:买完才是收割的开始。
年费69元的VIP服务不续费? 车立马变“砖头”;换个智能边撑要100元,修块屏幕花400元,堪比四轮车保养费。
厂商们却赚得盆满钵满,九号单车均价超3200元,毛利率21%,靠“智商税”碾压传统品牌。
当“高端智能”成为涨价遮羞布,打工人的钱包正被掏空……
一辆车=打工人仨月工资
走进任何一家电动车门店,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魔幻现实”:左边是2399元的入门款,右边是标价32980元的顶配电摩,价差足够买10辆普通车。
消费者小王的遭遇是缩影:四年前他花1500元买了辆二手电动车,如今想换新车,预算从3500元一路涨到6500元。
“彩屏导航、车载音响、无钥匙启动……销售说的功能我根本用不上! ”
离谱的是价格分层。
小牛门店销售直言:“6000元以下只有基础投屏导航,近万元才给毫米波雷达盲区监测。”
而九号推出的三摄像头AI视觉系统,直接把价格推上2万元档位。
“智能税”背后
厂商将涨价归咎于“成本上升”,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新国标是头号推手:2019年强制要求整车减重、限速,迫使厂商用铝合金车架替代钢铁,锂电池替换铅酸电池,单车成本暴涨300-800元。
2024年新规再升级,强制安装北斗模块,成本继续叠加。
锂电池成吞金兽:2022年碳酸锂价格从每吨4万元飙升至55万元,电池占整车成本26.6%。
小牛被迫全系涨价200-1000元,却仍难覆盖成本。
研发费用转嫁消费者:绿源2022年研发投入1.51亿,九号每年研发占比超5%,这些支出最终化作30%的智能溢价。
厂商的“高端化”赌博
当行业陷入价格战红海,智能化成了救命稻草。
传统品牌集体冲高:雅迪推出19800元的V-FLY,爱玛上架9999元的“蛋蛋”系列,九号顶配车型标价32980元。
这些车配备汽车级雷达、语音助手,甚至支持车载K歌,尽管没人会在时速25公里的车上唱歌。
新势力靠智商税盈利:九号和小牛的单车均价(2774元/3200元)比雅迪(1347元)高出一倍,毛利率领先6个百分点。
财报揭露真相:小牛营销费是研发费的2.4倍,所谓“智能”不过是贴牌功能。
经销商成牺牲品:雅迪强制全国统一售价,违者罚款5000元/次。
线下店主苦笑:“以前同条街差价千元,现在只能送雨披充数。”
打工人的“无效智能”困境
消费者被迫为华而不实的功能买单。
高频使用的只有基础功能:90%用户最常用的是无钥匙解锁和APP查车况,而厂商力推的“车载K歌”“语音唤醒”沦为摆设。
一位小牛车主吐槽:“蓝牙听歌? 我在路上怕被笑话! ”
订阅制暗搓搓吸血:小牛锐智VIP年费从38元涨到69元,不续费就锁死定位功能;雅迪、九号跟进收费模式,OTA升级变成“续命税”。
维修刺客横行:智能部件维修费是普通车型数倍。
换一个带感应器的边撑花100元,修进水屏幕付400元,抵得上半月通勤费。
价格战下的畸形生态
行业陷入“越贵越亏,越亏越卷”的死循环。
毛利润薄过纸片:雅迪净利润率仅6.96%,爱玛4.29%,绿源甚至不足2%,比富士康代工厂还低。
头部品牌靠走量求生,2023年雅迪销量821万台,九号仅54万台。
线下渠道互相绞杀:河北某县2公里内开了4家雅迪店,店主抱怨总部“用门店数量换市占率”。
爱玛加盟商更惨:总店在隔壁开新店抢客,老客户推门就进错。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78.7%销量来自1500-3500元车型,高价智能车无人问津。
九号万元车型月销仅67台,京东3万顶配款销量挂零。
二手车与海外市场突围
当国内打工人买不起新车,厂商开始寻找新韭菜。
二手市场爆发:61.2%用户考虑买二手电动车,最关心“电池寿命”和“官方检测”。
九号上线二手车平台,但检测费转嫁买家,旧车回收价压到不足千元。
出海专割东南亚:2024年出口量2211万辆,同比增47%。
雅迪在越南建厂,绿源进军泰国,口号是“拿下35%海外市场”。
但卖的全是减配车:砍掉智能彩屏和语音系统,只留基础定位功能,美其名曰“高性价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