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承诺落空:高价选装件遭实测"打脸"
事件的导火索源自SU7 Ultra车型上那个标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根据小米官方2月26日的描述,这个选装件"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雷军更在直播中强调"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正是这些充满技术光环的宣传,让众多消费者甘愿支付高额选装费并等待长达两个月的交付期。
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的实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车主用鼓风机对着机盖开孔测试,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后发现内部竟无任何导流结构。这意味着这个被宣传为"赛车级空气动力学"的部件,既不能实现高效导流,也无法产生下压力,彻底沦为"最贵装饰品"。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在5月7日的致歉声明中将"高效导流"降级为"部分气流导出",被质疑是事后修改游戏规则。
维权升级:从积分补偿到集体退车
面对功能缩水的事实,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价值2000元的2万积分。这种补偿力度显然无法平息众怒——要知道,改配铝制舱盖意味着重新排队30-40周,而2000元积分仅相当于选装费的4.8%。
据第一财经报道,维权群内要求无损退车的车主已超300人。更有多人发布三分钟联合声明视频,晒出订单截图集体施压。有车主直言:"这不是补偿多少的问题,而是商业诚信的底线。"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SU7 Ultra短期内第二次陷入争议——4月底的车机更新曾将1548匹马力锁至900匹,用户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被质疑变相阉割性能。
互联网造车的现实困境
这场风波暴露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矛盾。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本质是"赛道基因"营销与量产工程落地间的巨大落差。业内人士透露,该部件采用热压罐工艺,量产难度远超预期。小米或许低估了从原型车到量产车的技术鸿沟,最终让用户为设计妥协买单。
雷军在5月10日的罕见发声更添微妙色彩。他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种"示弱式"回应反而引发对小米汽车战略稳定性的质疑。竞争对手莲花汽车趁机发布风洞测试视频,配文"真风道,真下压力",被视作对小米的精准打击。
这场危机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警钟:在参数营销狂欢背后,任何技术承诺都必须经得起用户实测检验。对小米而言,如何平衡创新野心与工程现实,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来之不易的品牌信誉。目前,车主们仍在等待更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行业则密切关注着这场维权风波将如何重塑消费者对互联网造车的认知边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