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近来掀起波澜,荣威纯电D6以7.98万的起售价横空出世,直指纯电A级轿车这片“红海”。
这样的价格,引人深思,也让人不禁要问:这车到底值不值?
它又少了些什么?
尤其是当前热议的“激光雷达”,荣威D6是否搭载?
这不仅关乎钱包,更与未来的行车安全及体验息息相关,绝非小事。
---
荣威D6的配置取舍:L2级辅助驾驶的实用性
我们先来剖析荣威D6的硬件配置与感知能力。
智能驾驶系统,本质上是赋予车辆“眼”与“耳”,通过各类传感器协同感知周围环境。
那些宣扬“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往往将“激光雷达”作为核心卖点,听起来确实高大上。
那么,荣威D6是如何考量的?
荣威D6的基础版,走的是一条务实路线。
它采用5个摄像头配合6个毫米波雷达,搭载Mobileye EyeQ4芯片。
这样的配置,足以实现L2级辅助驾驶功能,例如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居中保持、自动紧急制动(AEB)。
这些功能,日常驾驶中都能派上用场。
这好比点一份套餐,基础菜品齐全,味道可口,价格亲民。
然而,市面上那些强调“高阶”的竞品,如小鹏M03、零跑B10,则倾向于配置多颗激光雷达。
原因何在?
激光雷达能生成高精度3D点云,尤其在夜间或雨雾等低能见度环境下,其感知优势显著,仿佛为车辆增添了“夜视仪”。
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150-250米,远超毫米波雷达的80-160米。
此外,激光雷达的横向视场角更宽,可达120度,而毫米波雷达大约只有60度。
这意味着,车辆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探测范围更远,有效减少了盲区。
---
激光雷达:是必需还是冗余?
于是,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激光雷达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究竟是刚需,还是有些多余?
荣威D6能将价格压至7.98万起,显然是瞄准了“家用务实”的市场定位,因此放弃了激光雷达,其目的在于严控成本。
对照竞品,小鹏M03的激光雷达版本售价已超过15万,显然目标用户群体有所区隔。
此中还有一个常被讨论的争议点,即“技术冗余”。
特斯拉始终坚持纯视觉方案,其领导者甚至公开将激光雷达称为“拐杖”,认为其并非必要。
但反观国内大部分车企,则普遍拥护“多传感器融合”策略,坚信多一种传感器便多一份保障。
这两种技术路线,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
---
功能差异:高阶智驾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
谈及硬件之后,我们再来审视功能与场景覆盖。
硬件配置直接决定了功能的上限。
配备激光雷达,车辆才具备尝试“高阶城市NOA”这类复杂功能的能力;若无,则主要局限于高速路段的L2级辅助驾驶。
荣威D6基础版的功能,诸如全速域ACC、车道保持、自动泊车、智能闪躲,皆为家庭用车日常最常用的功能。
例如,长途高速行驶时,开启ACC可显著减轻驾驶疲劳;泊车困难时,自动泊车功能可助一臂之力。
若遇突发加塞,智能闪躲亦能提供一份安全预警。
那么,激光雷达能实现什么?
小鹏XNGP的“城市领航”便是一个例证,它能让车辆在城市复杂路况中自如穿梭,例如无保护左转、复杂路口博弈,这些均需激光雷达辅助判断,以确保行车安全。
打个比方,基础版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熟悉的高速公路上驾轻就熟;而激光雷达版,则好比配备了“高精地图与智能副驾”,连城市里九曲十八弯的小巷,它都能规划得清晰明了。
实际测试表现也至关重要。
荣威D6的AEB刹停时速可达60km/h,这在中汽研的测试中表现不俗。
然而,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
在雨雾天气下,无激光雷达的方案,误触发率普遍比有激光雷达的方案高出30%,这已是行业平均水平。
这多少说明,看得更清晰,确实能降低一些不确定性。
---
成本与定价:10万级家轿的抉择
核心问题在于:成本。
激光雷达的造价确实不菲。
每辆车的物料清单(BOM)成本大约会增加8000至15000元。
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市场售价。
荣威D6之所以能将起售价定在7.98万,正是因为其未搭载激光雷达。
若其也配备激光雷达,预计售价将突破12万,届时将与秦PLUS EV这类热门车型短兵相接,秦PLUS EV目前起售价11.98万,市场地位稳固。
对照其他竞品,零跑B10激光雷达版售价高达14.88万,比基础版贵了23%。
这多出的成本,对于10万级市场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J.D.Power 2024年的调研数据揭示,10万级市场的消费者对5000元的价差都极为敏感,敏感度高达72%。
让这些用户为了一个可能并不常用到的激光雷达额外支付数万元,确实强人所难。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尽管激光雷达的成本每年都在下降,Yole数据显示年降15%,但即便到2025年,它依然未能达到10万级车型的“理想价位”。
换言之,目前在这个价位段购买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许多人看来,可能仍带有“技术超前”的意味。
---
算法竞赛:未来智能驾驶的核心较量
这里不得不提及“算法优先”的理念。
华为ADS 2.0、小鹏XNGP,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算法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这犹如你手中握着一把普通菜刀,但刀法精湛,依然能将食材处理得游刃有余。
然而,荣威D6目前在算法研发方面,尚未展现出明显的投入与进展,这让一些人感到一丝忧虑。
毕竟,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算法的较量。
所以,荣威D6此次的策略,在我看来非常明智且务实。
它并未盲目追逐那些对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可能“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硬件堆砌,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提升基础功能的可靠性上,通过压低价格,让更多普通家庭能够轻松拥有。
试想一下,我们绝大多数家庭用户,90%的驾车场景都集中在通勤和高速路段。
这些场景,荣威D6的基础版完全可以胜任。
你真的需要为了那少部分的极端场景,去额外支付激光雷达的高昂费用吗?
麦肯锡的调研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个价位,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续航里程和车内空间(这恰好是荣威D6的核心优势),仅有1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激光雷达额外付费。
这些数据,无疑揭示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总结而言,荣威D6目前的策略是站得住脚的——将精力集中于基础功能的可靠性,而激光雷达这类前沿技术,则更适合留给定位更高、追求极致体验的车型。
对于关注此品牌的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其是否搭载激光雷达,不如多关注其在算法自研方面的突破,那才是决定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谁能真正把握消费者脉搏,谁才能最终胜出。
你对此有何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