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一个事儿,就是马路上新挂牌的日系车,好像不像前些年那么多了。
以前买车,丰田、本田、日产这“三剑客”是绕不开的选择,现在好像很多人聊车,开口就是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
有人说,这都是因为日本有些政客总爱说些不着调的话,惹得我们不高兴了,所以大家就不买他们的车了。
这话有道理,但又不完全是全部的真相。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这场“寒流”,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得把一件事说清楚,原文里提到的“女首相高市早苗”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高市早苗并不是日本首相,但她确实是日本政坛里一个嗓门特别大、立场非常右翼的代表人物。
像她这样的人,总喜欢在一些最敏感、最触及我们底线的问题上反复横跳,发表一些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
比如公开说要把我们国家的内部事务——台湾问题,当成是日本自己的“生死危机”,甚至暗示要动用武力插手。
这种话,咱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听了心里都会觉得特别别扭和愤怒。
这就好比一个邻居,天天来你家吃饭,还赚着你家的钱,结果转过头就对你家的事指手画脚,还扬言要掺和,换谁谁也受不了。
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和情感挂钩的。
汽车这种几十万的大件消费品,更是如此。
当你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准备买一辆车改善生活的时候,如果这个车的品牌背后的国家,总是有一些政客在伤害你的民族感情,你心里自然会打个问号。
我买这辆车,是不是等于在间接支持那些对我们不友好的人?
这种心理上的疙瘩,是很难用“优惠三千”、“送两次保养”就能轻易抹平的。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2年的时候,因为钓鱼岛的争端,当时日系车的销量一夜之间就掉到了冰点,很多店里冷冷清清,那次事件给所有在中国做生意的日本企业都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在中国市场,尊重是最基本的通行证。
现在,高市早苗这些人的言论,就像是在不断地提醒中国消费者那段不愉快的记忆。
这直接导致了日系车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牵连。
咱们看数据就更直观了,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20年最高峰时期的差不多百分之二十四,一路下滑到了现在只有百分之十几,几乎是拦腰斩断。
本田的销量连续十几个月都在跌,日产的日子更不好过,就连一直以来最稳当、被认为品质标杆的丰田,也开始顶不住了。
以前加价才能买到的雷克萨斯,现在优惠好几万都卖不动,这就是最直接的市场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把日系车今天的困境,全都怪罪到日本政客的头上,那其实是有点看偏了,也是小看了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
政治因素更像是一根导火索,或者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这头“骆驼”累得走不动的,还是它自身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时代大潮面前,日系车企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慢得有点让人看不懂。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世界上最早搞混合动力汽车的,就是丰田,它的普锐斯车型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名满全球了。
按理说,在“油”和“电”结合这条路上,日系车是老师傅,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可是,当中国市场开始全力奔向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时候,日系车却显得异常固执,一直抱着自己那套油电混动技术,觉得纯电动还不成熟,充电也不方便。
它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市场的风向已经彻底变了。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车?
他们想要坐进车里,有一块跟平板电脑一样大的屏幕,能看电影、能K歌;他们想要开车时,动动嘴就能控制空调、导航和音乐;他们想要在堵车或者跑高速的时候,车子能帮自己跟车、保持车道,让驾驶更轻松。
简单来说,大家想要的是一个聪明的、懂你的“移动智能空间”。
可这时候你再去看很多日系车,车里的那块屏幕小得可怜,反应迟钝,功能也少,被很多人开玩笑说是“老年功能机”,跟国产车那种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座舱一比,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日系车过去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省油”和“皮实耐用”,现在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先说省油,以前大家觉得日系混动车一公里三四毛钱的油费已经很厉害了,但现在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技术,不仅能用电,就算是在没电的状态下烧油,油耗也比日系混动还要低。
更不用说那些纯电动的国产车,一度电跑好几公里,每公里的花费才一毛钱左右,这让日系车的省油优势一下子就不明显了。
再说质量,以前“开不坏的丰田”是大家公认的,但最近几年,丰田、本田这些大厂接连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和数据造假的丑闻,加起来涉及几百万辆车,这让它们“可靠”的光环褪色了不少。
反观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可以说是全力冲刺。
技术上,从电池、电机到智能驾驶系统,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
产品上,同样花十五万到二十万的钱,你买国产车可能得到的是顶配,配置应有尽有,而买日系车可能还只是个入门版。
当我们的产品在技术、配置、体验和价格上都开始全面超越的时候,消费者的选择自然会发生变化。
大家都是用真金白银在投票,谁的产品更好,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所以,日系车如今的局面,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有政治因素伤害了品牌情感,让很多潜在客户产生了抵触心理。
内部,是自身战略的固执和技术转型的迟缓,让产品失去了在新能源时代的竞争力。
这两件事凑到一块儿,就形成了双重打击。
消费者既在情感上觉得不舒服,又在理性的产品对比中发现你已经没有优势了,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你呢?
现在,虽然日系车企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拼命补救,比如丰田开始跟比亚迪合作搞电动车,本田在中国投巨资建研发中心,但这个时机似乎已经有点晚了。
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发展速度太快了,等你反应过来再想追赶,会发现别人已经跑出很远了。
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派系,它的黄金时代或许真的已经过去了。
这不是谁打败了谁,而是时代和市场的自然选择。
一个属于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在真正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