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轩。
大家每次看科幻电影的时候,你看着无边无际的机器人大军嗷嗷冲杀在战场上,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点燃激情认为这就是未来还是认为不会发生?
每次刷到特斯拉喊出“未来属于Optimus”,总会感觉未来已来,但现实很快又会给我们的热血浇一盆冷水。
特斯拉说要在2025年造出5000台人形机器人,马斯克也在台上侃侃而谈,PPT里的数据标得很高,但现实却很骨感。
最近Optimus项目突然停摆,产线刚运行几个月,造了不到一千台,团队便在关键手部技术卡壳,甚至连关键零部件采购都停下来了。
机器人在工厂试运营,效率达不到普通工人的一半,等于说,梦想还得顺延。
说直白些,我们如愿地看到了钢铁侠的降临,但是这个钢铁侠会时不时的电机发烫、关节失灵、续航捉急、手指敲不动按钮。
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更换,团队也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反应很有意思,有人高声呼喊AI革命时代已然来临,但相关供应链企业的股价却持续处于低迷状态。现实的情况为,在工厂里的工人依旧得按照规定的时间去上班。机器人这个领域,比预先设想的要艰难许多。
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看,马斯克的flag总能点燃热血,但面对Optimus这次停工,更多的是烦躁和无力。
梦想很丰满,可如果技术还没突破,流程还一团糟,再新颖的产品也只是“PPT玩家”。不是不喜欢科幻感爆棚的未来,而是太清楚,科技不是一波励志演讲就能实现。现实就是工程师一遍遍熬夜调机的汗水,是预算被反复删减后的妥协,是每一个细节断点都可能拖慢全局进度。你可以对未来憧憬满满,但也该承认,大多数时候,革命不会一夜之间降临。
其实,这次Optimus项目前进卡壳,是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经历的阵痛。所有人都知道人形机器人很酷,却都低估了进度的困难和未知的黑洞。在自动化的世界里,早有过特斯拉Model 3“过度自动化”的翻车教训——捧着梦想硬拔苗,最后只剩一地折腾。希望未来可以稳扎稳打、出点真家伙。你花100块听的梦想,大部分还是得用1000天努力才能落地。
科技终究是慢下来的事:每一步落地都得实实在在,每一个愿景都要被现实打磨。当幻想碰到泥泞,每个技术细节和生产瓶颈都是拦路虎。
你觉得,真正的科技变革,是讲故事赢流量重要,还是肯花时间啃下一个个“烫手山芋”的勇气更重要?热度和未来,你更信哪一头?
声明:尊敬的各位审核官和看官,本文数据和资料已获得授权。本文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 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不涉及任何偏颇观点。
数据来源:特斯拉CEO在 2025 年 3 月 21 日的全员大会上明确表示,公司计划在 2025 年生产 5000 台Optimus机器人,并透露已订购的零部件足以支撑 1 万至 1.2 万台的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