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雷达崛起,博世恩智浦慌了,巨头格局被改写

很多人一听,一台车上要装五个雷达,第一反应恐怕是疯了吧,这又不是什么战斗机。可在中国市场,这几乎已经成了新车的入门级配置,甚至只是一个开始。

这股风潮背后,真正感到寒意的,可能不是消费者,而是那些曾经躺在功劳簿上的国际巨头们。博世(Bosch)、恩智浦(NXP)、英飞凌(Infineon),这些过去在汽车电子领域呼风唤唤雨的名字,如今发现牌桌上的规矩正在被悄悄改写。他们的产品依旧先进,技术底蕴也足够深厚,但在中国,一套全新的玩法正在成型,而他们似乎不再是唯一的庄家。

国产雷达崛起,博世恩智浦慌了,巨头格局被改写-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的引爆点,并非是什么颠覆性的黑科技横空出世,而是源于一种近乎偏执的堆料竞赛和供应链的重构。根据Yole Group的分析,到2030年,每辆车配备五个雷达将成为全球常态。这股风潮的核心驱动力,除了日益严苛的安全法规和NCAP评级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车企,尤其是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巨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技术和供应链本地化。

中国制造,服务中国,这句口号如今在汽车雷达领域,正演变成一场真金白银的产业变革。本土的一级供应商,如森思泰克(WHST)、承泰科技(Cheng-Tech),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直接挑战Aptiv、法雷奥海拉(Forvia Hella)等传统豪强的市场份额。更让老牌厂商感到不安的是,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以及车企自己孵化的零部件公司(如比亚迪的弗迪科技),也带着截然不同的打法和资源冲了进来。

国产雷达崛起,博世恩智浦慌了,巨头格局被改写-有驾

这场变革的核心,最终还是落到了那一枚小小的芯片上。过去,硅基锗(SiGe)工艺是主流,但随着成本和集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更先进的22/28纳米CMOS工艺的芯片成了新的战场。在这里,德州仪器(TI)和恩智浦(NXP)凭借其系统级芯片(SoC)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大杀四方。然而,在中国,一家名为隔空智能(Calterah)的公司异军突起,硬生生在国内SoC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博世也在加紧推进自家的SoC方案,试图在这场混战中稳住阵脚。

整个市场的格局因此变得极为微妙。2024年,全球汽车雷达模块市场总额约为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膨胀至130亿美元。其中,作为核心的芯片组市场在2024年就达到了25亿美元。这块巨大的蛋糕,引来了各路资本和技术的疯狂涌入。大家都在赌,谁能用更低的成本,做出性能更强的4D雷达,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来看,具备高度感知能力的4D雷达,在2024年的新车出货量中已占据约四成,并迅速成为行业标配。

更高的角分辨率、更远的探测距离,这些技术参数的背后,是走向更高阶自动驾驶的野心。为了支撑L3乃至L4级别的自动驾驶,架构本身也在演进。过去,雷达模块自己完成大部分处理工作。而未来,更简单的卫星式传感器将原始数据直接上传到中央计算平台,由大脑进行统一处理。这无疑对算力和软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这场游戏增加了更多变数。

甚至车内的空间也没有被放过。利用60GHz和UWB技术,雷达开始被用于监测车内乘员状态甚至是生命体征。尽管大规模应用还需等待最终安全标准的落地,但这已经为雷达技术开辟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最终,这场看似围绕着几颗传感器的战争,实际上是一次汽车产业底层逻辑的重塑。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混合了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市场反应速度和软件定义汽车理念的立体战争。

曾经那套由国际巨头定义标准、一级供应商集成、车企采购的线性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元化、软件驱动、高度本地化的新生态。在这张正在被重新绘制的产业地图上,那些曾经的边缘角色,正一步步走向舞台的中央。他们或许还很年轻,但背靠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谁又敢断言他们的未来呢?

这场变革,你觉得最大的变数会出现在哪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