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去4S店看车,只要你一张嘴说“我全款”,气氛立马就不对了?销售脸上的笑容淡了,语气也开始含糊:“这车要订的,现车不一定有。”可要是你说“我想办贷款”,对方立马精神抖擞,算利息、推方案,热情得像是见了亲兄弟。
这背后,真的只是服务态度的问题吗?
其实,卖车这行早就变了。过去4S店靠卖车赚钱,现在呢?卖一辆亏一辆都快成常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年的报告扎心了:新车销售的平均毛利率在-0.3%到0.5%之间。也就是说,很多店卖一台车,不赚钱,甚至还得倒贴。
那他们靠啥活着?答案藏在你签的那张贷款合同里。
我有个认识十几年的老销售,前年突然不干了。他走之前,我俩喝了一顿酒,他才吐了真话:“兄弟,不是我们不想好好服务全款客户,是真不赚钱啊。”他说,现在4S店的命根子不是车价,而是金融和保险。
举个例子。我年初买新能源车,贷款10万,3年期。你以为我只是多付点利息?错。这笔贷款背后,4S店能拿到三笔钱。
第一笔,是银行给的“介绍费”,业内叫“金融返点”,大概占贷款额的7%。10万贷款,光返点就是7000块。这笔钱,纯利润,不用交税,不走流水,直接进店里的口袋。
第二笔,是“金融服务费”。各家叫法不同,有的叫“手续费”,有的叫“代办费”,收你3000到5000不等。说是帮你跑征信、办手续,其实也就是填几张表、打几个电话。成本几乎为零,全是利润。
第三笔,是保险返佣。你贷款买车,第一年保险必须在店里买。我那辆车,首年保费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三大主险加一堆附加险,整整7000块。保险公司会给4S店15%到25%的返点,光这一项,店里又赚了至少1000块。
还没完。上牌收你600,说是辛苦费;装个GPS定位器,收你1500,说是工本费。可那GPS成本可能不到300,这一下又“含泪”赚走1200。
算下来,一辆车贷款卖出去,光这些附加收入,轻松过万。而全款客户呢?车一交,钱一收,4S店除了那点微薄的车价差,啥也没有。你想想,销售能不冷脸吗?
所以,当你听到“要订车”“优惠少”“没现车”的时候,别天真地以为是库存问题。这往往是他们在暗示:你不走贷款,这单我不赚。
那全款就一定亏吗?也不尽然。如果你手头宽裕,全款买车哪怕少优惠几千,总体还是比贷款划算。毕竟,贷款多出的利息、服务费、强制保险,加起来可能上万。你少砍下的5000块优惠,比起贷款多花的1万5,其实是赚了。
但对有些人来说,钱在手里能生钱。比如做生意的,贷款把现金流留住,拿去周转,反而更值。这种情况下,贷款反而是聪明选择。
说到底,4S店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热情也好,冷淡也罢,都是利益的晴雨表。销售的态度,从来不是对你这个人,而是对这笔交易能带来多少提成。
可问题是,我们普通消费者,真的了解这些“潜规则”吗?当整个行业把贷款包装成“优惠方案”,把全款客户当成“麻烦”,我们是不是正在为所谓的“便利”付出看不见的代价?
未来,随着直营模式和透明定价的普及,这种靠金融反哺卖车的模式会不会被颠覆?又或者,它只是换了个马甲,继续存在于新的销售逻辑里?
买车,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但现在,它更像一场博弈——你带着钱包走进4S店的那一刻,较量就已经开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