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线城市汽车销量Top10的大换血,要说不惊讶那是骗人的。特斯拉和小米把榜单搞得像自己家后花园一样,合资老燃油车直接变成了“老古董专柜”。我看不少人都说,燃油车就这就快“退市了”,但真要这么简单吗?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
你有没有想过,这几年买车逻辑,怎么悄摸摸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以前买车,多半是奔着一个:大牌、皮实、听劝,图个“省心”,就挑大众、丰田、本田。凡是家里要添辆车,总得有那么个懂的亲戚跳出来,拍着胸脯说,“大众帕萨特,开十年都不带坏的!”可这一季销量榜单,连合资的“祖师爷们”都保不住席位了。不禁想问一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是真的连招呼都不会打吗?
先说说榜上这俩“新老大”——特斯拉和小米。特斯拉,就不说了,已经不是车了,是身份、是潮流、是科技符号。你见没见过哪个品牌能把电动车这事儿炒成新中产人设标配的?不用钥匙,用APP开锁,全自动辅助驾驶,谁懂啊,都市里的“带电体面人”,没个特斯拉都得被边缘化了似的;而且不限行,不限号,不用交购置税,上海、北京哪儿哪儿的政策全对它“绿灯”。你说,它要不红谁红?
再来看小米。要说小米能够杀进这个榜单,这事儿一两年前谁敢想?雷军这人,就是敢,“手机圈混不出花了,那咱搞汽车”。关键一搞还真就搞成了,首款SU7上市就拿冠军亚军,像不像车圈的拼多多?提速快、智能配置一堆,最要命的是生态联动,上车一连手机,小米那一堆设备通通接管,上到车载音响、空调,下到家里电饭锅都能远程遥控。这就是“加了科技buff+性价比爆炸”,把那些预算不高、但又爱新东西的年轻人全搞定了。互联网造车,真就在2025年成气候了。
当然,每座城市口味还真不一样。你看北京,什么都有,“混搭风”。特斯拉卖得好,比亚迪也不差,连老帕萨特、奥迪A6L还在顽强留守。这是不是一个城市的“格局”?在北京,电动车好,油车也未必就不香,大家就是都爱,都买,甚至有的家庭一人一辆,油电搭配,谁也没亏待。
上海就有意思了,我一直觉得这座城市尝鲜心态全国领先。电动车画风浓,什么乐道L60一出场就杀到榜二。原来你以为特斯拉牛,这回国产新势力也敢拿自己当“狠人”了,上市没多久销量就爆。还别说,上海人尤其年轻白领,对新东西敏感得很,“见人下菜、看牌打车”,只要潮、酷、有科技感,价格别离谱,立刻买单。别说乐道、问界,哪天哪家咖啡店老板联合造辆电车出来,估计都有人愿意打响头炮。
深圳呢?这是真·比亚迪大本营。前三榜单里全家福都上阵,宋、汉、秦一溜烟全进Top10。小米SU7也敢跟比亚迪“掰手腕”,还真赢下了上海冠军。难怪坊间流行一句话,“深圳人买菜用比亚迪,出门用小米”,真不是瞎说。新势力理想也不差,家庭SUV成了硬通货,就为那点智能配置、空间实用,宁愿花钱,也得让爹妈、孩子都舒服。
广州本地特色就特别明显,广汽埃安制霸,AION S轻飘飘上冠军,什么外来和尚好像要跟本地品牌打擂台都不太容易。就这氛围里,小米还能冲二,说明深圳、广州的年轻人,的确不兴“讲究传承”,谁新跟谁走,谁实惠买谁。
说到这,其实每个城市背后折射的都是不同消费逻辑:北京更看重综合实力和选择权;上海重体验、未来感;深圳偏性价比务实、追本土品牌;广州对本地归属感有很强执念。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离“全国一盘棋买车”其实越来越远了,反而各地越发有自我性格?这事,其实比单纯一边倒新能源革命,更微妙。
再来扒拉扒拉那些被“拍在沙滩上”的。以前神车——雅阁、天籁,销量一跌再跌,怎么就不灵了?其实很简单,油车最大的优势以前就是省心、稳定、二手保值。可现在油价节节往上涨、新能源车政策大开绿灯、技术突破成本降低,油车的护城河突然变得不重要了。尤其是那些指着打折优惠过日子的合资大牌,咬牙降价保份额,但市场根本不信它那点情怀了。现在买车,年轻人说到底谁还管你这个?手机怎么操作顺手,车载能不能语音、能不能智能,充电离家远不远,才是真正的屠龙刀。车标?无非就是个装饰。
当然,也不能把话说绝。燃油车退潮,更多还是首购、年轻市场被分食严重。说白了,你要是奔着家用、不折腾、不用跟上限购节奏,还在某些二线、三线城市,油车依旧活得舒服。可在超级一线,新能源和智能新势力的确成了“买方市场的赢家”。原因特别现实:政策支持不说,城市用车半径小、充电桩密、路权优待、车船税低,再加上各种创新配置、智能生态,年轻人开辆带语音助手、能自动泊车的电车,谁还愿意为仪表盘的老气多买两万呢?
真正让我觉得意味深长的,反而是这次榜单涌现出的新黑马们:像乐道L60、问界M9这些车型,不再是只做全国爆款,而是搞细分赛道,区域突破。这说明汽车消费这盘棋,正在从“大水漫灌”变成“精耕细作”。什么意思?以前是“谁都能买,铺面就有量”,现在是“你爱啥我做啥,要啥给啥”。每个细分市场、每个特殊场景都被抠得仔仔细细。比如你要家庭SUV,理想双拳出击;你要高端商务,GL8绝不缺席;你想要跨界科幻,乐道这种新物种就是瞄准上海张江程序员的。
所以,“什么样的车能卖爆?”其实很简单:
第一,得有吹爆的技术/标签;
第二,能切准细分刚需场景;
第三,得“读懂”本地口味和消费曲线。
前几年造车新势力一窝蜂,熬死一批,现在留下的,才是真正理解这个市场的。
还有一个尴尬话题不可回避。榜单这轮大洗牌,合资品牌、传统豪车还能苟多久?我说,苟是苟不下去了,但“消失”也不现实。你仔细看,奥迪、奔驰这些依旧有一席之地,但全靠抛优惠,打折比拼多多还狠。可这其实是饮鸩止渴——便宜两三万也没法和智能、互联这些新鲜玩意较劲。未来的赢家,很可能就不是品牌效应、历史传承了,而是谁能又快又准把握新消费心理,只要产品遥遥领先、体验颠覆认知,就有机会“改天换地”。
当然,真正的市场革命,得靠每一个“用脚投票”的用户。过去你买大众,是你想少修车、保值率高;去年你选比亚迪,是你看中了电池技术、售后便宜;今年有人首选小米,或许就是奔着生态链、手机无缝连接。我们不再集体崇拜豪车品牌,转而追求自己生活里的“刚需优先”,科技体验、场景适配本地化。汽车这事儿,慢慢从“符号消费”往“功能消费”“智慧消费”切换。
我总爱问一句:这波新能源、智能化洗牌到底会不会又只是“一阵风”,等新鲜感过去,还是得回归“皮实耐用”?其实答案很清楚:永远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不断迭代的“合适”——谁懂你,谁就能赢;谁不懂,只能等着掉队。中国一线城市买车这盘大棋,说到底比的是谁能站在用户身边,随时接得住每一波红利。
最后,顺便问一句,你下一辆车,真还会买油的吗?还是现在就准备体验造车新势力的“卷王”生活了?这问题,其实已经不仅仅决定了你自己的选择,也决定了下一个汽车市场“王者”到底姓甚名谁。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