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续航腰斩,排队充电心累,电动车主在硬撑

这几年,咱们身边聊起买车,话题总绕不开电动车。

好像不提两句“智能座舱”、“绿色出行”,就跟不上时代了似的。

朋友圈里,也总能看到新提了电动车的朋友,晒出那块科技感十足的大屏幕,配文大多是“告别油价,拥抱未来”。

那股子兴奋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天冷续航腰斩,排队充电心累,电动车主在硬撑-有驾

可有意思的是,过不了几个月,这些朋友的朋友圈画风就开始变了,从晒新车变成了晒充电桩的排队日常,从分享驾驶体验变成了吐槽续航打折,字里行间,当初的喜悦似乎被一些现实的烦恼冲淡了不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捧上天的电动车,怎么到了普通人手里,就变得没那么“香”了?

这背后,其实是理想化的宣传和咱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撞了一下腰。

咱们先说说最头疼的充电问题。

很多人买电动车时,销售都会描绘一幅美好的画面:回家地库一插枪,第二天又是满电出发,电费比油钱便宜太多了。

这个想法确实很美,但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实现起来太难了。

尤其是住在一些建成时间比较早的小区的居民,想装个私人充电桩,那简直是“过五关斩六将”。

物业通常会拿出几条理由,比如小区电网容量不够,再加充电桩怕线路扛不住;或者说没有固定车位,安装起来有安全隐患,消防部门不批准。

这些话听着好像是刁难,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全无道理。

老小区的电网,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家庭基本用电来规划的,现在突然要接入大功率的充电设备,确实存在安全风险。

电网增容改造,工程量大,费用高,需要全体业主协调,这事儿办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家里充不了,那就只能去外面的公共充电桩了。

可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公共充电桩大多建在商场、写字楼这些人流密集的地方,大家下班时间都差不多,于是就形成了“充电潮汐”。

一到晚上六七点钟,商场地库的充电车位前,常常排起长队。

你好不容易下班开过去,发现车位满了,只能在车里干等着,刷手机刷到眼睛发酸,车还没充上电。

本来开车是为了节省通勤时间,结果现在每天还要额外花一两个小时在找桩和等待充电上,感觉像是下了班还在“加班”,只不过工作内容变成了给车“喂饭”。

天冷续航腰斩,排队充电心累,电动车主在硬撑-有驾

这种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是当初买车时很少会仔细计算的。

如果说充电难是日常的烦恼,那冬天的续航里程打折,就是扎扎实实的心病。

这可不是哪个品牌独有的问题,而是目前锂电池技术的一个普遍特点。

学过初中物理的都知道,温度低,化学反应就慢。

对电动车来说,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电池里的锂离子就像被冻僵了的人,活动能力大大下降,能放出来的电量自然就少了。

标称续航五百公里的车,到了冬天能跑出二百五六十公里,都算是表现不错的了。

这种续航的“腰斩”,直接改变了很多车主的驾驶习惯。

为了省电,车里的空调不敢随便开,大冷天只能裹紧羽绒服硬扛着。

听个音乐、给手机充个电都得掂量一下,生怕一不小心就多耗了那宝贵的几度电。

开在路上,眼睛总是不自觉地瞟向那个百分比不断下降的电量显示,心里充满了焦虑。

这种“省吃俭用”的驾驶方式,和当初想象中那种随心所欲的科技体验,差距实在太大了。

尤其是在节假日跑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龙,更是让这种焦虑感达到了顶峰。

眼看着旁边加油的车五分钟加满一箱油,潇洒地一脚油门就走了,而自己却要和一群“难友”在寒风中苦等数小时,那种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内蒙古一位牧民大哥买了辆时髦的电动皮卡去放羊,结果车开到半路没电了,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彻底“趴窝”。

最后没办法,还是找了老乡的柴油车给拖回去的。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它很直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电动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使用场景是有限的。

在城市里,只要充电设施跟得上,它或许是个不错的代步工具。

但一旦离开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去到更广阔的、路况更复杂的乡镇和野外,它的短板就会暴露无遗。

天冷续航腰斩,排队充电心累,电动车主在硬撑-有驾

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不是说电动车就一无是处了呢?

当然不是。

但这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把一种技术方案奉为唯一的“政治正确”。

事实上,在大家热议电动车优缺点的同时,我们传统的燃油车和正在兴起的混合动力技术,也在悄悄地进步。

比如,广汽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能把热效率做到惊人的44.14%,说白了就是每一滴油都能比以前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车子自然就更省油了。

还有像吉利、比亚迪等国产品牌推出的混合动力车型,技术越来越成熟。

这些车,平时在市区里短途通勤,可以用电,安静又省钱;需要跑长途或者去充电不方便的地方,发动机又能顶上,一箱油跑一千多公里,加油也还是那熟悉的五分钟。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恰好解决了纯电动车的两大痛点:续航焦虑和补能不便。

市场的选择是最诚实的。

数据显示,在去年的“以旧换新”活动中,仍然有大约四成的消费者选择了传统的燃油车。

这说明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大家不是不懂环保,也不是不接受新科技,而是在综合考虑了自己的用车环境、生活习惯和经济成本后,做出的最务实、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政策层面也展现出了越来越理性和务实的态度。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对燃油车搞“一刀切”式的淘汰,并且还为混合动力车型打开了上绿色牌照的通道。

这并不是什么“倒退”,反而是真正听取了市场的声音,尊重了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放眼世界,当初喊着要全面禁售燃油车的欧洲,现在也开始调整节奏,德国推迟了禁燃令,法国则开始给混动车发补贴。

这说明,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产业转型,都在从初期的狂热,逐渐回归到冷静和务实。

说到底,车是用来开的,是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小心翼翼伺候的“宝贝”,更不是用来划分阵营、彰显立场的标签。

技术的发展,最终应该由市场来检验,由消费者来选择。

你住的城市四季如春,家里有方便的充电条件,每天通勤距离固定,那么纯电动车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廉的用车成本,对你来说就是绝配。

而我可能需要经常长途出差,或者住在无法安装充电桩的老小区,那么一辆没有里程焦虑的混动车或高效燃油车,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香”。

生活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真正进步的出行环境,恰恰应该能够容纳和尊重这些不同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