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20万元以上售价的纯电车,如果标牌上写着“续航只有450公里”,那大概率不是贴错了,而是品牌主动放弃了对“里程焦虑”的正面回应。可偏偏这台车,出自曾经最早宣称“颠覆燃油”的智己汽车。
450公里,66度电,放在五年前还能称为技术创新,如今只能算是“失落的荣耀”。但让人费解的是,智己竟然在8月的新品发布会上,把它包装成了“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全场鼓掌雷动。
问题是,谁在为这套“缩水方案”喝彩?我们得先看看智己的销量表现。过去半年,智己在主力电车市场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销量数据。LS7与L6频频降价促销,销量始终未破万,甚至在一线城市出街率都微乎其微。
正常逻辑是补短板。比如加长续航、加快充电、加重补贴。但智己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在新一代平台上主动缩减电池容量,却高调声称“能量密度与智能效率并存”,这是不是破罐子破摔,硬要挤进亏电增程的赛道?
误会了。智己并不是走投无路,而是开始打“能源战略”的主意。这套恒星系统的思路,是在800V快充加AI管理的框架下,用一块66度的大电池,跑出超过450公里的CLTC,再辅以一台增程器将续航拉到1500公里。
换句话说,它不是传统意义的插混,也不是纯电,而是“像插混一样省油,像纯电一样好充”。更可怕的是,它的电耗低到离谱,综合百公里仅2.07升油当量。对比之下,哪怕是问界M7、理想L6,也都自愧不如。
更要命的是,这套系统的成本并不高。宁德时代的超级骁遥电芯已经是成熟量产,1.5T增程器来自上汽体系自研,智能控制来自阿里系技术堆栈。这套组合拳一旦铺开,谁还能靠高电量、高成本堆出高售价?
我们再来看市场格局。理想靠40度电池勉强凑出“纯电优先”话术;小米YU7靠1548马力吸引极客群体;蔚来L60用“全栈自研”试图挽回话语权。但在真正的大规模家庭用车市场,谁能打出一套“高续航+低能耗+高性价比”的组合拳?
智己这次给出了答案。虽然续航只有450公里,但它用电效率极高;虽然电池只有66度,但它续航效率优于一众90度车;虽然没有全域激光雷达,但它用主动降噪和能量管理,塑造出了全新的电车逻辑。
问题的本质不是“只有450公里”,而是“450公里是否够用且够快充”?一旦“够用+够快”成为行业新逻辑,所有还在追求800公里+140度大电池的产品,恐怕都要集体跳楼。用户不会为冗余买单,尤其是在充电桩密度不断提升的今天。
如果说蔚小理代表的是新势力的产品理想主义,小米和鸿蒙智行代表的是平台资源整合主义,那么智己这一次,是国企体系下的理性回归,是一个在智能化浪潮中几乎被边缘化的品牌,打出的一记战术性抽身。
抽身之后呢?LS6增程版马上预售,LS9六座旗舰年底上市。套着“恒星”系统的产品线正迅速成型,一旦销量破冰,不只是智己活了,连整个上汽集团都可能因此重拾新能源转型信心。
所以,“只有450公里”只是个幌子,它是智己目前为止最大的黑科技。而当所有人都在堆配置、卷续航的时候,有人选择从系统效率出发重做题,最后拿满分。这也许就是国企真正的底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