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本田在华市场面临严峻挑战。1月销量同比下滑超30万辆,2月再跌超20万辆。本田不仅在销量上节节败退,还在战略上暴露出电动化转型缓慢的致命弱点。当比亚迪10月单月卖出44万多辆车,纯电混动占比接近六成时,本田的燃油车基本盘已经守不住了。这一次,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整个市场结构彻底改变后的战略溃败。
第一部分:本田到底在降什么价
2025年对本田来说就像一场持续的出血。从年初开始,本田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1月卖了将近7万辆,2月直接跌到3万多辆,到了3月虽然环比增长了60多,但同比依然下滑。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销量问题,而是消费者信心的崩塌。
本田的思域、雅阁、CR-V这三款国民级车型,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思域配上红手环,雅阁当作商务首选,CR-V作为家庭SUV代名词,这些车在中国市场吃了二十年的红利。但现在,这些"明星产品"已经沦为促销的主角。官方指导价从来没有这么虚过,思域从12.99万起,雅阁从17.98万起,CR-V从18.59万起,可经销商根本按照这个价卖不出去。
5月份的时候,本田中国的销量只有5万出头,整个行业库存系数是1.38,本田的情况只会更糟。到了9月,销量才5万多一点,同比还在下滑。你能想象吗,曾经的"全球巨头",现在一个月的销量数字看起来越来越无力。经销商们开始哭诉,说压库压得喘不过气,有些店里一台车放个三四个月都卖不出去。
为什么本田不一次性降到底,非要分多次"放血"呢?其实就是高层的一种倔强。本田一开始觉得自己是日系老牌,有技术积累,有品牌口碑,只要稍微做些优惠,消费者就会乖乖掏钱。但现实给了它一记响亮的巴掌。当国产车越来越猛,库存越来越多,经销商亏损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本田终于意识到,不能再靠品牌光环吃饭了。
2025年上半年,本田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正常的库存周期是两到三个月,但本田的很多车型库存周期拉到了四个月以上。这意味着一台车从下线到卖出去,要半年时间。对经销商来说,这就是活活被压死。有的经销商说,卖一台本田反而要亏好几万块,因为前期的投入、金融成本、人工成本加在一起,早就超过了利润。
所以本田的每一次降价,看似不起眼的优惠调整,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的市场衰退买单。
第二部分:国产车的三重碾压
如果说本田的衰退只是价格战的结果,那就太天真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国产车已经在三个维度上全面超越了本田。
先看技术层面。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曾经是压箱底的宝贝,号称什么百万级研发、日本工程师的结晶,可现在比亚迪的DM-i技术直接把它按在地上摩擦。比亚迪的第五代DM亏电油耗能做到2.9升每百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电池没电了,单纯烧油跑,也只需要2.9升的油。本田i-MMD呢,4升多。纯电续航,比亚迪能跑200公里以上,本田的混动只能跑五到十公里,差不多是人走路的速度。
这还只是油耗的问题。在纯电动领域,小鹏、蔚来、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早就推出了800V高压平台,充电十几分钟就能跑四百多公里。本田的e系列纯电车,还停留在600V平台,充电慢,续航虚,和新生代电动车比起来,真的是"爹不疼,娘不爱"。
再看价格维度。这是最扎心的地方。国产车现在玩的就是"技术平权"。比亚迪的秦PLUS混动才7万多块钱起,吉利帝豪混动十万块钱就能落地,配置呢,比本田高配还要丰富。L2级辅助驾驶、大屏幕中控、全景天窗,这些本田要加到高配或者加钱才能要的东西,人家低配就全给了。本田呢,还在靠品牌溢价,同样配置的车,人家便宜你三到五万块钱。消费者又不傻,凭什么要为"本田标"多掏钱?
10月份比亚迪卖了44万多辆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销量数字,这是一个信号。它说明国产车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本田呢,9月才卖5万多辆,到10月可能情况还在变差。一个比亚迪的月销量,差不多等于本田一个月的总销量。这个对比说明什么?说明市场的天平已经倾斜了,没有倾斜的空间,而是彻底倒向了国产新能源。
最后是用户心智的问题。这个最难改变,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以前,90后的父母会说"买日本车,稳定可靠",90后自己也觉得日系车省油、保值率高。但现在,Z世代的消费者看待车的角度完全不同了。他们不关心你这台车用了什么日本工程技术,他们关心的是,这台车能不能跑得远,能不能自动驾驶,能不能连上我的手机,车机系统够不够好用。
国产品牌在这些方面早就建立了心理优势。蔚来有社区文化,小鹏有自动驾驶,理想有增程技术,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粉丝群"。而本田呢,还在说"本田精致"、"本田可靠",这些老掉牙的卖点,对新消费者早就没有吸引力了。论智能化,本田输了;论新能源,本田输了;论品牌文化,本田也输了。一个品牌如果在三个维度上都被超越,再强的技术底蕴也救不了。
第三部分:真正的战略危机
本田面临的不仅仅是销量下滑的问题,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战略困局,而这个困局可能在三到五年内就会见分晓。
燃油车的基本盘已经守不住了。这是第一个硬数据。2025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市场上一半的车是新能源的,一半的车是燃油的。但比例还在变。再看本田的车型结构,燃油车占了8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田的产品已经和市场的需求完全错位了。市场在往电动化走,本田还在卖燃油车。这个错位会越来越大。
本田的电动化转型有多慢?e系列纯电车月销只有两千多台,一共才卖了这么点。和比亚迪、蔚小理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本田的计划是2030年电动化占比40,但现在连10都没有到。也就是说,未来五年,本田如果还是这个速度,电动化的目标就是一个笑话。而同时,国产车早就喊出了"全面电动化"的口号,有的品牌甚至宣布了停产燃油车的时间表。
品牌溢价彻底失效了。这是第二个硬数据。以前消费者为"本田标"多掏两到三万块钱,这是常态。现在呢?经销商都在说,降价不仅没有带来销量增长,反而让品牌形象更受伤。一个消费者可能在想,本田都降这么多了,那我为什么不买更便宜的国产车呢?当价格优势消失了,品牌溢价也就没有了。
产能调整和人员裁减已经开始了。这说明本田已经认清了现实。东风本田宣布裁员2000人,削减29万辆的年产能。这不是临时措施,这是长期战略的体现。本田已经放弃了通过降价"保销量"的做法,转而采取"认输"的姿态,缩小规模,聚焦那些还有利润的市场。这对中国市场来说,就是一个信号:本田已经放弃了争夺中国市场第一阵营的目标,而是想保住一个"小而美"的地位。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电动化时代,"小而美"可能也守不住。因为消费者的选择会越来越集中在那些技术先进、产品丰富的品牌上。如果本田的电动化产品还是这个样子,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萎缩,最终沦为一个"小众品牌"。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市场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四部分:网友疑问解答
围绕本田的降价,网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说抄底本田是捡漏,有人说本田会不会退出中国,有人还在问其他合资品牌会不会跟风。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聊一聊。
关于现在买本田是不是捡漏。短期看,确实便宜了。思域十几万出头,雅阁十六七万,CR-V十八九万,对比一两年前的价格,确实降了不少。但长期看,风险很大。一个是保值率的问题。本田的二手车保值率以前是业界标杆,但从2023年开始,随着大幅降价,保值率也在往下走。有车主说,2023年花25万买的CR-V,现在18万就能落地,还多了一堆智能配置。这种情况意味着,现在买的车,两三年以后价值会更低。
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的问题。现在买的燃油车,三年以后就会落后一代。国产新能源的迭代速度特别快,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如果现在买的是燃油车,三年以后就真的是"老古董"了。而新能源车的技术和配置迭代,每年都有显著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买本田燃油车的风险,可能比买新能源车更大。
关于本田会不会退出中国。短期内不会。本田在华还有15左右的市场份额,合计一年还能卖一百多万辆车。而且本田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很深,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的工厂都是多年运营,牵涉到几千人的就业。所以本田不会这么快就退出。但长期看,如果本田继续这样的发展速度,十年以后可能就沦为一个小众品牌,市场份额可能会跌到5以下。到那个时候,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就很有限了。
其他合资品牌会不会跟风降价。答案是已经在跟了。丰田的卡罗拉已经降到8万多,大众的帕萨特降到14万,连BBA都在降价,宝马3系降到25万内。但问题是,光靠降价救不了市场。这些品牌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品牌溢价高、电动化慢。削弱价格优势以后,他们除了继续降价,就没有其他办法了。最终的结局就是,所有人都在降价,但消费者还是选择买国产新能源。所以真正的出路,不是降价,而是加快电动化转型,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产品。
第五部分:结语
本田的2025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认怂"的过程。从多轮降价到产能削减,从销量下滑到品牌形象受伤,每一步都在证明,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二十多年前,本田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主宰者的姿态。那时候国内没有什么像样的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就是高端的代名词,日系车就是品质的象征。本田靠着i-MMD、靠着"本田精致"、靠着稳定可靠的口碑,赚得盆满钵满。经销商把本田当宝贝,消费者把本田当梦想。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改变的不仅仅是产品竞争的格局,而是整个市场的价值体系。以前消费者买车看的是"这个品牌靠不靠谱",现在看的是"这个车的智能化怎么样"、"续航能不能接受"、"充电方不方便"。在这个新的价值体系下,本田的优势荡然无存。
10月份,比亚迪卖了44万多辆车,本田的销量可能只有五六万辆。一个行业已经确立了新的王者,而曾经的王者正在沦为陪衬。这不是本田一家的故事,而是整个合资车企都在经历的故事。但本田的下滑速度特别快,这说明它的战略调整有多被动。
也许五年以后,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会稳定下来,成为一个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等品牌。也许十年以后,本田会因为成功的电动化转型而实现反弹。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车企的无奈。它有技术,有品牌,有资金,但它没有时间。因为市场的变化太快了,快到它还没来得及调整战略,消费者已经做出了新的选择。
所以,本田的降价不是促销,而是一个时代落幕的声音。每一次降价背后,都是曾经的"品牌光环"在一次次破灭。而这个声音,对所有还在试图靠品牌溢价活着的合资品牌,都是一个警告。要么转身拥抱电动化,要么就慢慢边缘化。没有第三条路。
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国产新能源车已经站在了最高的地方,而本田和其他合资品牌,正在一步步往下走。这个过程不会很快,但方向已经很清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