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

这次国庆假期,充电排队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了。你说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那场面真不亚于春运抢票。国家电网数据显示,10月1日,全国超过1/3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都在满负荷运营。这意味着,电车多的地方,充电需求远远超出供应能力。平时开车走高速,谁没遇到过排队排得火冒三丈的情况?现在还得考虑充电问题,真是多此一举。

我在高速上跑节奏,途中顺带扫描了一下充电站的状态,很多地方明明还想充电,但都被挤爆了。特别是在一些服务区,充电桩少得可怜,排队几乎成常态。有人跟我讲,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朋友在高速休息区写的:‘充电排队比等车票还烦。’妙啊,这词用得贴切。这场景是不是让大家心里都各种嫌麻烦?我不免在想,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是还没跟上电动车的增长速度。

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有驾

一方面,讲真,很多城市有充电桩,只是车太多了。根据不完全统计,估算大多数热门区域的充电桩密度在每百辆车1个到2个之间。听说一些城市规划部门打算未来五年大规模铺设充电站,但实际上,场地有限,怎么建,怎么布局,都是难题。

这里就得提个问题,谁来担这个升级任务?还是说,电网的承载力才是峭壁。你知道吗,国家电网预测,10月1日,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充电桩都在用电极限边缘。电网要想支撑高峰时期的大量用电,必须要升级。不然,快充速度再快,瞬间能量就像水坝被塞满,崩溃也说不准。

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有驾

比亚迪、蔚来这两家企业,算是在这方面做点试水。比如比亚迪那套闪瓦闪充,看似神奇:一个充电站用几块大容量电池缓冲瞬间的电压冲击,理论上能解决电网的压力。可实际上,这也意味着,电池不仅要有高容量,还要保证寿命——这个充放不死的技术,不知道还要研究多久。蔚来也是一样,换电模式让人觉得省心点:只要车子一扔,几分钟马上走人,也减少了对电网的压力。这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案吧?多复杂的换电站,不光设备贵,还得记得一直补货。(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传统加油,小吨位车一次油箱出油能跑300多公里,充电就算快充,100千瓦放完,得十几分钟才行。你们知道吗,估算一下,百公里充电用电成本大概在3元,油钱大概2元左右,油车还更占经济。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觉得电动车只省点油,其实看比例,未必划算,但它的便利在于城市堵车时不用担心熄火。

你们有没有想过,充电的速度,能不能和车辆的续航相匹配?我觉得目前还是勉强凑合。特别是在高速上,大部分车主都希望快点充完,赶紧跑,但充电桩排长队,真能算得上赶时间的体验吗?其实我在想,除了技术限制,惯上大家还没接受慢一点的充电时间。在一些人看来,充电成了新等待。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充电等待比堵车还浪费时间?要是出门就能搞定,真是太幸福了。

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有驾

这让我突然想到,有个朋友说:你说,快充速率还能再提一提吗?电池温度控制得越好,速度就越快。这也关系到安全问题。过热会引发火灾,甚至容易出现炸车的新闻。有人在论坛上建议用水循环来降温电池——听起来怪怪的,但若真能解决温度问题,也许未来想象中的快充会更安全。

我们都知道,标准化问题还很严重。不同品牌、不同充电接口、不同技术规格,造成了互不兼容的尴尬——用一台车,只能用某一品牌的充电桩,要么就是频繁找指定充电站。这是不是挺奇怪的?明明说的是互联互通,但实际操作中却繁琐得很。

哎,充电基础设施像极了一座桥,还没完全建好,就迎来了车水马龙。未来能不能实现充电无感,我其实心里还没底。你猜,未来几年,充电桩密度会提高到什么水平?又或是,新的技术能不能真正解决排队这个问题?

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有驾

除了技术,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城市错峰放假来缓解交通压力,是个好办法——反正人都喜欢休息,多点休息也大概不会伤身体。但你觉得呢?要是能错峰出行,充电桩排队状况能不会改善一些?还是说,充电该不该成为出行的瓶颈?

我在想,还能弄出啥新花样?哪怕是小发明——偷偷放个移动充电车,骑到车边灌电,行不行?可能还是浪费时间,但至少别再排那么长的队。

在国庆假期高速路充电排队难题凸显电网承载力不足,车主睡一觉后仍未排上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问题-有驾

你有没有遇过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的尴尬?或者觉得,未来的充电技术应该怎么改?留言告诉我,讲讲你的堵队经历也挺有意思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