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刷到条新闻,宝马跟亿纬锂能敲定了在匈牙利建厂的细节,不是简单建个组装厂,是要把正极材料、隔膜这些上游企业都拉过去,形成一个小产业链。

绵当时就琢磨,这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欧美车企买中国电池,可能就是图便宜,现在明显是 "离不开" 了,连产业链都得跟着中国企业的节奏走,这事值得说道说道。

先说说,为啥欧美巨头现在这么主动?

不少人觉得是中国电池便宜,绵一开始也这么想,后来查了 2024 年的数据才发现,不对,其实是 "时间差" 卡得太死。

你看欧美自己搞的电池厂,比如 Northvolt,2023 年说要产 16GWh,结果全年才出 5GWh,产能爬坡慢得要命;还有松下在美国的工厂,原定 2024 年投产,现在拖到 2025 年中了。

反观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从开工到投产才用了 18 个月,去年就给宝马、大众供货了,产能直接拉到 30GWh。

这差距在哪?

不只是建厂速度,是整个 产业链的协同能力 :中国企业建厂的时候,上游的设备商、材料商早就跟着过来了,比如先导智能的卷绕机、恩捷股份的隔膜,不用等,直接就能配套。

欧美呢?他们自己的材料厂产能不够,设备还得从中国进口,你说他们能不急吗?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举个栗子,大众去年跟宁德时代签的那个协议,不只是买电池,还要求宁德时代授权部分技术,比如 CTP无模组技术。

懂的都懂,大众自己的电池技术跟不上,旗下的 ID 系列电动车,之前用的是三星的电池,续航才 500 多公里,换成宁德时代的 CTP 电池后,续航直接冲到 700 公里,销量一下子涨了 30%。

你想,大众作为老牌车企,以前都是别人求着要它的技术,现在反过来求中国企业授权,这背后不是没原因的 : 电动车的核心早就从发动机变成电池了,谁掌握电池技术,谁就有话语权。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而且绵发现,现在中国电池企业跟欧美车企合作,不是 "你要多少我卖多少",而是 "我帮你定制"。

比如比亚迪跟丰田的合作,丰田要造一款小型电动车,要求电池体积小、重量轻,比亚迪直接把刀片电池的尺寸改了,厚度从 13 毫米减到 10 毫米,重量降了 15%,还保证续航 400 公里。

这种定制能力,欧美本土电池企业根本做不到,因为他们的技术路线太单一、比如 Northvolt 主要做三元电池,想改个尺寸都得重新调整生产线,至少要半年,比亚迪呢?

一条生产线能同时生产三元、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改个参数几周就能搞定。 这就是效率,车企要的就是快,不然错过车型上市时间,亏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再说说大家不太注意的点 : 标准。

以前都是欧美定标准,中国企业跟着走,现在反过来了。比如欧盟搞的 "电池护照",要求 2027 年起,所有进口电池都得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包括原材料来源、碳足迹这些。

绵查了下,宁德时代 2023 年就推出了 "数字电池护照",每一块麒麟电池都有专属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从锂矿开采到回收的所有数据,甚至能精确到每千瓦时的碳排放是多少。

更厉害的是,中国现在在牵头制定钠离子电池的国际标准,去年联合德国、日本的企业搞了个 "钠离子电池国际联盟",欧美企业不得不加入,因为他们自己的钠电技术还没成熟,不跟着中国的标准走,以后产品都没法进入国际市场。

这跟以前比,是天翻地覆,以前是我们看别人脸色,现在是别人看我们的标准办事。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还有个隐藏的优势,就是回收。

绵之前看到数据,2024 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已经超过 80%,比如格林美,能把废旧电池里的锂、钴、镍回收率做到 99.3%,成本比从矿里开采还低 15%。

欧美呢?他们的回收体系还没建起来,比如美国最大的回收企业 Redwood Materials,回收率才 70%,成本还高。

你想,车企跟中国电池企业合作,不只是买电池,还能搭上过回收的快车,以后电池报废了,中国企业能帮他们处理,还能把原材料再卖给他们,形成一个闭环。 这对车企来说,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降低成本,何乐而不为?

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欧美巨头低头求合作-有驾

可能有人会说,欧美不是在搞 "本土化" 吗?

比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用的电池必须在北美生产,不然没有补贴。绵觉得,这看着是限制,其实反而帮了中国企业。

你看宁德时代跟福特合作在密歇根建的厂,产能 25GWh,专门给福特的电动车供货,用的还是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工人也得中国企业派工程师去培训。

福特为啥愿意? 因为它自己建电池厂至少要 5 年,跟宁德时代合作,2 年就能投产,还能拿到补贴。

再说了,北美本土的电池材料不够,还得从中国进口,比如正极材料,美国本土产能只够满足 20% 的需求,剩下的 80% 还得靠中国的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供货。

所以,所谓的 "本土化",其实是中国电池企业带着产业链去 "本土化",欧美车企根本绕不开。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去年奔驰跟孚能科技签了个 100 亿欧元的大单,让孚能在德国建个厂,专门生产软包电池。

为啥选孚能?因为奔驰新出的 EQE 电动车,要求电池能量密度高,还得薄,孚能的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能到 300Wh/kg,厚度只有 8 毫米,欧美本土企业根本做不出来。

而且孚能还能帮奔驰做电池管理系统,把续航提升到 800 公里,充电 15 分钟就能到 80%。你说奔驰能不选吗?要是等欧美本土企业研发,至少得 3 年,到时候市场都被别人抢光了。

绵觉得,全球车企排队买中国电池,本质上是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了 "技术 + 产业链 + 标准" 的三位一体优势。

以前我们靠成本,现在靠的是硬实力 :比如快充技术,比亚迪的兆瓦闪充能做到 5 分钟充 407 公里,华为的超充桩 1 分钟能补 20 度电,这些技术欧美现在还没普及;

再比如固态电池,中国的半固态电池 2024 年已经小批量装车,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预计 2027 年量产,而欧美还在实验室阶段。这种技术领先,再加上产业链的协同能力,让欧美巨头不得不低头。

还有个点,就是 "一带一路" 的布局。

中国电池企业不只是在欧美建厂,还在泰国、印尼、墨西哥这些地方布局。比如宁德时代在印尼建的厂,产能 120GWh,用的是当地的镍矿,生产的电池既能供应东南亚的车企,又能出口到欧洲,避开关税。

丰田在泰国的电动车厂,现在全靠宁德时代供货,因为从印尼运电池过去,成本比从日本运还低 20%。这就是布局的优势,中国企业把产业链铺到了全球,车企不管在哪生产,都能就近拿到电池,欧美企业根本没这个能力。

可能有人会担心,欧美会不会搞技术封锁?

绵觉得,很难。因为现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中国企业掌握了 70% 的正极材料、80% 的隔膜、90% 的电解液产能,欧美企业想自己搞,至少得 10 年,而且成本会高很多。

比如特斯拉,之前想在美国建电池厂,结果发现隔膜得从中国进口,电极材料的设备也得从中国买,最后还是跟宁德时代合作,在上海建了超级工厂,用宁德时代的电池。这说明,技术封锁根本没用,因为产业链在中国手里。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