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刚看到这条新闻,我就想,哎,广汽和宁德的合作,可能真不简单。这两个公司在行业里的位置,放在一起就是火星撞地球那种。广汽,传统老牌车企,一直在向智能化转型,最近几年新品也开始强调智能+电动。而宁德,作为全球头部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基本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几乎每个买电动车的人都和他们有关系。

我还记得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是修车工。他就说:你知道吗,现在修电池包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换电站建得快的地方,电池换个不比油更方便。他话里的直接意思就是,换电这个事,未来会越发普及。而广汽提出要搞智能底盘、换电,挺正常的。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有驾

这次签十年合作协议,说白了,就是两个大公司打算搅一池深水。我估摸着,十年时间,差不多可以覆盖至少一代电动车的研发周期。合作内容很明确——研发智能底盘、换电技术,搞电池租赁,甚至搞个联合建站。这种合作其实挺复杂,因为,技术差异、市场策略,甚至供应链环节都要事先规划好。

你们是不是会问:这到底是个好消息吗?我觉得,未知数挺多的。

我自己有个猜测:可能宁德会借这个合作,拿到更大订单。比如说,其他车企都在用宁德电池,广汽做了个智造生态基地,能让电池的供应、回收、再利用一条龙。这样一来,资金链、技术,都能协同起来,从而更快应对市场变化。

但另一方面,合作也意味着风险,尤其在供应链博弈方面。一旦某环节出问题,可能牵一发动全身。比方说,你们知道像磷酸铁锂的成本,今年估算,百公里电费大概4块钱左右——这个成本在不断压缩,竞争激烈,我觉得未来换电站的建设,可能会达到以量取胜的局面。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有驾

我还翻了下笔记,没错,宽松的合作期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案例:某公司花了几年才完成一款底盘的优化,最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智能,因为硬件技术总是卡在某些瓶颈。

在这儿,我不得不插一句:底盘智能化不是只靠软件堆砌出来的。硬件中的抗震、减震设计,空间布局,还有电子控制系统的集成,都是挺考验技术的。而宁德能帮忙搞电池、电机、甚至智能底盘的合作开发,我理解为从供应链源头开始设计,这本身就是件好事。

但我脑海里还一直在想,十年合作够稳吗?光靠技术合作,能否保证市场更大占比?我觉得,很多时候,一环卡不牢,整个生态就会乱掉。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有驾

说到渠道和用户心理,企业们搞换电也是深谙其道。曾经我搭过朋友的车,他说:你看,现在新车配的电池都比油箱还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导,因为电池容量大,车变得更重,续航更长,但操控感会受影响。而换电站,真的方便快的我又懒得自己动手。

其实这也是个矛盾。用户要的还是真正的用车便利,而不是技术炫酷。有次我和一位销售打岔,他说:现在年轻人,考虑买车不是为了拉屎,而是为了方便。这个方便,其实就是和充电、换电的体验绑定在一起了。换句话说,如果能随时随地秒换完,不用等充电,可能市场接受度就会大不一样。

所以,这次合作能带来什么样的突破?我猜,可能会在智慧底盘上推出一两个真正的跨界产品,结合自动驾驶、换电、快充,让整体体验更自然顺畅。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有驾

但是,小心市场里不是只有广汽和宁德。比方说,比亚迪已经在电池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的刀片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靠合作取胜,还是靠技术创新?这其实挺悬的。

对了,今天早上我还跟朋友聊到,说电动车80%的续航问题,都是电池——这句话其实不假,但责任不单在电池,配套的充电站点、车的轻量化设计、智能调度都要考虑进去。

最后我还在想:这十年的合作,是不是让市场走向‘死水’模式?还是会激发更大创新?或许,要等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我也不敢说太多,只是觉得:未来的汽车,可能都得像电池换芯片模块一样,分分钟可换。这趟车,能不能趟到终点?谁也说不准。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底盘换电等领域深入研发,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有驾

你们觉得,这样的合作能带来真正的突破吗?还是只是合作表演,充其量个互相绑架?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