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

2025年11月15日,特斯拉向美国本土供应商下通知:两年内彻底停用中国制造零部件,全部改为非中国来源,这一刀直切上海工厂的成本与效率命门,也把全球电动车供应链推到一场“去中国化”大考

别忘了,特斯拉的速度与低价,曾靠中国那条极致高效的供应链搭起来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签约本土一级供应商超400家,其中60多家还进入了特斯拉全球供应体系

特斯拉官方今年2月也直言,“得以高效迅猛发展,中国供应链的参与功不可没”

这不是场面话,这是实打实的生产数据和交付节奏

那为什么现在要“说断就断”?

更像是一次政治风向下的紧急避险

10月23日,美国宣布大幅提高对中国锂电池的进口关税,车用锂电池关税今年从7.5%升到25%,非车用锂电池从2026年起也提至25%

有能源分析师就指出,这波政策意图“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刺激本土制造业”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对一家拿着政府补贴、又深用中国零部件的公司来说,夹在中间不可能一直不表态

但“政治可以推人转身,供应链却很难立刻转弯”

从原材料、设备到工艺、工程师和质量体系,中国供应链不是一块零散的砖,而是一整面筑好的墙

美国、墨西哥、印度、越南这些承接地也在做,但产能、技术积累、良品率和成本的综合能力,还难以对标

现实里,某些“非中国产”的零件最后绕了一圈,关键加工环节仍在中国完成,只是贴了另一张标签

这不是谁说谁打脸,而是产业逻辑的自然牵引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我试着把这个决定放进一间会议室来想象——

底特律的采购经理盯着Excel,算来算去,发现“去中国化”意味着更长的交期、更高的质控成本和更大的返工风险

另一边,上海的工程师看着流水线的节拍表,心里清楚,若把这套体系拆散了,拼起来不可能不掉速

效率与稳定,是电动车竞争的命门,不是宣传海报能补上的空白

特斯拉不是没尝试替代路径

它扩大过美国本土零件的自供比例,也在墨西哥布局组装线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结果却很尴尬:成本升了,效率未必跟上

欧洲的车企看得更直白,德国、日本不少厂商继续加深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宁愿用脚投票

在竞争白热化的电动车市场,谁把成本和良品率搞砸,谁就把机会拱手送人

投资人和消费者也在盘算

毛利率本就承压,再来一轮供应链重构,特斯拉的价格与交付节奏会不会被拖慢?

有人预判可能涨价,也有人认为会消化在利润里,但这都还是市场层面的推测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这类影响目前未有官方定论,需继续观察

资本市场最怕不确定性

一旦交付乱了、利润预期变了,股价就会跟着情绪起伏,话题再热也挡不住基本面

而中国供应商也不是“被动挨刀”

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已有在欧洲、东南亚的产能布局,客户和市场更分散

11月17日,宁德时代总市值来到17832.21亿元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锂电池出口到美国金额为39.34亿美元,同比下滑9.3%,占总出口额的22.5%,这组数字像体温计,显示了在政策震荡中,供需正在重新找平衡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说白了,马斯克不买,还有别人买,产业不会因为一家公司的转向而停摆

这刀表面砍向中国供应链,深层其实砍在全球制造的协作神经上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像一张织密的网,互相依存,让质量稳定、成本更低、波动更小

如果这张网被人为剪开,每个环节都更脆弱,每家公司都要更孤立,最后是整个体系的效率走向碎片化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把链条拆开再装回去的代价

我在这件事上持谨慎乐观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谨慎,是因为两年换血的目标太硬,替代路径短期内很可能带来阵痛;

乐观,是因为市场总能逼出更强的解决方案,比如跨区域配套的再设计、更多的联合开发和透明的质量协作

如果政治逻辑持续压过商业逻辑,创新和弹性会被消耗;

但只要竞争还在,企业就会为了生存去修回那张网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也提过“储能超级工厂有可能像上海一样带来产业链聚集”

这句话如果落地,意味着它会在别处再试着搭一面墙,而不是只换几块砖

特斯拉两年剔除中国零部件,马斯克为何砍向自家优势,成本、交付会崩吗?-有驾

问题在于,墙不是两年能砌完的,尤其在高标准的车规零部件上,时间和经验缺一不可

接下来的几天,市场会盯着几个节点

有没有更正式的公司声明,行业协会怎么回应,相关板块股价与企业说法是否出现分歧,这些都会影响预期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就是“买车会不会更贵、车会不会更晚到”,这部分现在还没有确定答案

我更关心的是,企业能不能用更聪明的方式在政策与效率之间找一个稳定解,别把账都转嫁给用户

总结一句:这不只是特斯拉的选择,这是全球制造的一场压力测试

去还是留,不该只靠表态来定

当信任和协作再次回到主舞台,产业会更强;

如果继续拆网,大家都要付出额外成本

这一次,悬念不是“刀砍向谁”,而是我们是否还能把那张网织得更密、更韧、更真

愿答案由产品和交付来给,而不是政治口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