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作者 | 万 钢

整理 | 葛帮宁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我一般做报告不讲题目,但今天我想讲一讲题目,(报告)题目叫“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这跟现在的情况有点关系,我们同心合力、团结互信,是共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前置条件。

到嘉定我有一点怀旧。我的事业就是从建设嘉定校区开始,所以感受很深。1999年,我还在国外工作,受邀请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顺便到各地转了一圈。那时候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国汽车产业不大,年产能不多,老百姓都盼望有一辆汽车。

当时,中国政府就推动了清洁汽车行动,加速燃油汽车清洁化,推广应用燃气汽车,组织电动汽车研究,还有一个(示范城市试点。我到嘉定来看上汽和上海大众(现为上汽大众),坐的出租车,可能在座年轻同志都不知道,就是LPG液化石油气。

这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中央政府对汽车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尽管那时还称不上No.1产业,但对未来充满期望,同时意识到,让汽车发展、让汽车走入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是能源安全问题,另一个是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央政府落脚于这两个点,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使它进入一个新的轨道。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三条跑道

2001年,国家启动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把能源安全、污染防治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研发路径,就是现在的“三纵三横”:纯电动、插电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汽车。这3种车的核心技术,简单地讲就是电池、电机、电控。

从科研角度来讲,就是集中精力办大事,顺应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这跟今天论坛主题有些相似,就是提质向新、智赢未来。从产业后来发展趋势来看,实际给了我们3条跑道:第一条,纯电动跑道;第二条,混合动力跑道;第三条,氢能汽车跑道。

从这个角度,我们一边做科研,一边向社会展示成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推出数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的新能源汽车。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后运营9个月,规模性地推出纯电动、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2020年北京冬奥会,也一直延续这个发展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2012年进入产业化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清晰,发展方向确定。2021年,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把规划和进展结合起来。我们真正进入市场实际上是2010年,当时叫“十城千辆”,主要从公共交通角度先行试点。

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后,两个重要节点很有意思:一个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万辆,是整个汽车产量的1.4%。在这么大的产业中超过1%,带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能接受市场考验。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另一个是2020年,也就是第一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点的时候,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整个汽车产量)约5.4%,达到136万辆,可以说,我们真正进入了产业化的门槛。很多人问,近几年来,你们发展得太快了,是怎么出来的?我说,这不是近几年的事情,对我个人来说,是25年了。

讲这些,是跟今天的主题相关。我们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时,更需要温故知新赢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整个发展过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1年前,也就是2014年5月,习总书记到上海视察时,就提出一个论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给我们巨大的勇气。

在第二个节点上,2020年7月,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时,提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把民族品牌汽车搞上去。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研发布局和产业布局的肯定。

2023年4月,总书记视察广汽集团时,提出要重视实体经济,技术要立足自主研发,欢迎国际合作。

到去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插电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40%,销量达到514万辆。要讲转型,就要讲转型的路径和转型的策略,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实际是顺应市场需求而来。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万辆,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之比大概为85%:15%,以电动汽车为主。之前一直是这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样向北向西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万辆,(电动和混动)比例变成80%:20%。2023年,这个比例变成70%与30%。到2024年达到1286万辆时,这个比例已经变成60%:40%。

很多朋友问我,你们现在燃油车下来了,新能源车上来了。我说,你漏掉了一点,在这些新能源汽车中,还有40%是燃油车的关键技术。

这就是转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发动机循环发生了变化。100多年来,一直以奥托循环(Otto cycle)为基础,这几年,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逐步转向米勒循环(Miller cycle)。相对奥托循环,米勒循环更高效能。过去我们一直讲,什么是插电,什么是增程,我最近看了风云变速箱结构图,就是可插可混,按照驾驶需求达到目标,其他企业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向北向西发展过程中,包括第一辆车转化过程中,更多人选择(新能源)是因为提供了新的热源。这个热源相对东北地区而言,在东北待过很长时间的人就知道,寒冬之下,这个宝贵的热源是市场绝对需求,这是一个趋势。从今年上半年指标看,可能会保持这种趋势。

中国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基础设施。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已经把充()电站作为新基建之一,把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到去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81万台,桩车比为1:2.4,换电站达到4400多座。同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远超过新能源汽车纯电动的需求。

当年我们还有些担心,火电这么多会怎么样?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也好,能源转型也好,汽车产业转型也好,都会协调起来考虑。

也有人问,上来这么多新产业,产业集中度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占据总销量的85.4%。排名前5的电池产业,占据总销量的84.5%,所以集中度相当大。转型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多元化,又要关注产业集中度,这样既是一个有效又是一个有活力的发展态势。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没有这个起步就没有规划

对于第三条跑道,要加强示范政策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协同发展。

2021年以来,财政部等五部委开展氢燃料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和“氢进万家”科技工程,通过跨区域试点,带动氢能产业突破氢源供应、氢能储运和终端应用等环节的瓶颈难题,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

总体来看,经过几年努力,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从250W/kg提升到750W/kg,提高了2倍,是原来的3倍;系统成本从15000元/kw下降到2500元/kw,降低80%。

从运行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有27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主要是商用车。为什么是商用车?从碳排放角度来看,虽然商用车的数量不多,但占了碳排放52%以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商用车是关键。

我们已建成加氢站542座,绿氢产能达到12万吨每年,输氢管道达到400公里。这还只是一个开端,有点像当年搞“十城千辆”,搞了3年也就3万辆。但这个起步相当重要,没有这个起步,就没有产业规划,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会有(燃料电池汽车)这条路。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所以,我们建议,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推广工作的政策延续性、措施精准性和场景适配性,推动政策在支持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产业链的基础上,向支持规模化推广、典型场景应用和加快氢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拓展。

也就是延续支持政策,加强贯通地区综合示范,逐步构建氢能高速,打通氢能走廊。要和以前一样,加强中央地方和企业同向发力。没有企业的努力,面向市场的产业很难发展起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推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怎么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经济进展?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动化和智能化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发生巨大变革,跨领域新主体融入汽车产业,产业边界不断扩展。产业生态发生了变化,但目标仍然是创新引领、韧性安全、协同高效和低碳可持续,这是一个新的产业生态。

在我们熟悉的汽车产业外,一批新势力逐渐上来。很多新势力也是从老势力中转型而来,这是推广过程中产业的变化。更多的还有,当年的核心技术变成系统和部件供应,像电力驱动、传动、电控、自动转向等,都形成了新型零部件。

而基础建设,像充电、换电、超充也起来了。更远的合作芯片和软件、网联和导航,自动驾驶都成为产业新成员,包括回收再利用也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从这些角度来看,产业生态变大,产业边界模糊,这是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首先要深化企业间的合作,创造可信的合作方式,促进优势互补来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

行业组织要发挥好平台纽带作用。在需求导向、技术进步、质量提升、品牌向上等多个方面,行业组织应该规范产品质量、功能评价相关工作,带动企业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繁荣的新业态。中国汽车产业大了,但仍然要保持产业的先进性和团结聚合的能力。

汽车产业内很关心内卷,但市场在关心什么?用户在关心什么?而且质疑声也不少,比如新能源汽车要用用户数据做什么、雨雪天气如何安全利用等,这些都是用户担心和疑虑的地方。我们要加强科学普及和公众引导,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品质和新模式。

最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了很多工作,5月31日发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向外发展的建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推进中国电池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倡议书”等。行业协会融入到产业发展中,为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和纽带作用。

万钢:同心协力,团结互信,合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驾

下一步怎么办

下一步不只是产能扩张、不只是产业发声,还是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我们用了20多年,现在还在液体电池基础上,锂离子电池方向很明确,有高比能路线,也有高性价比,本质仍然是高安全、全气候和高比能特点。

固态混合电池已经小规模装车实验,这个小规模是千辆以上万辆左右的规模,突破制造成本、循环寿命、环境适应性等,逐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客观而言,全固态电池还是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还有由固液混合向固态发展的趋势,但要关心它的科学性、工程化和产业技术难题。基础研究当然要在基础部署之上。

回过头看,2015年快速发展时,我们的电池汽车数量很大,到现在10年,退役速度会增加。七八年前我们就提出过,回收循环基本上就是电池从生产到退役,好的电池可以再次利用,最后达到再循环。

问题是,我们怎么推动生产回收、梯次利用和再利用的规则和系统,来构成一个全生命周期中可回溯、再循环闭环体系。其实,(退役)动力电池不管是用还是不用,它都是宝贝。我们不可能永远拓展对锂、镍、铜的需求,通过回收保持循环,再造相当规模的循环体系。

二是推动车路云和智能网联协同。

我们要把安全作为自动驾驶第一要务。应该说,到2024年底,具有L2辅助功能的乘用车已经超过57%,全国20个城市和联合体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开放道路测试,发放牌照和测试里程都得到快速发展。

数字化提供了超视觉的意识。通过智能交通,就可以看到即将到达下一个路口的汽车,或者在崎岖山路上看到对面过来的汽车,这都是过去容易产生事故的场景。打开导航,就可以看到身前的路波和下两个交通灯的展示,这是通过大数据轨迹得来的。同时,很多试验区开展实时交通信号。下一步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提高更精准的动态滤波,助力交通效率和安全提升。

车能路云融合仍然是一个发展方向。汽车本身是一个移动储能单元,要鼓励充()电,使用绿电、波谷充电,通过V2G试点,看起来单车智能比较难,换电比较容易。尤其在国外,欧洲可以达到自运营,不换电时输电、卖电,平衡电力需求。

在高速公路周边,交通部正在推动休息站的新能源建设。这种分布式能源对未来充电和制氢都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也是汽车产业转型的目标之一。

产业转型很有意思。一是新型底盘架构在产生变化,二是中心计算平台实现。新能源汽车智能操作系统既可以外联,又可以内联。

目前,我们做到的还是L2自动辅助驾驶阶段。技术在持续进步,但标准有一定的刚性。所以,我们要慎提Plus,这会混淆边界。L2就是L2,这样既规范了企业,又规范了驾驶人员行为。

在这个基础上,在车路云融合基础上,在云计算基础上,我们开展大模型训练向上而行,最后把车端和云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体系,使自动驾驶汽车越来越聪明,训练模型越来越实用。

怎么推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在全产业的演进?轻量化发展,不仅仅是重量本身,它既是降低汽车能耗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智能驾驶质量的重要环节。轻量化制造从材料角度、从工艺角度、从模块化角度,包括总装环节的岛式制造,这些都是前沿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

产业发展,还要考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经营管理等全环节。就全环节而言,我们进入人工智能这个创新风口。其实,科技创新也有风口,前一个风口是互联网创业,平台经济发展带动了大数据、云计算发展,也带动了智能网联发展。

下一步,推动汽车产业从现在的产品智能化,向产业智能化演进。要把微笑曲线连起来,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到售后服务,这是品牌营造过程。总体来看,跟世界强国汽车产业相比,我们在品牌营造方面还相对弱势。做到整个产业智能化,目标是汽车产业提质增效。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世界目标,尽管会有一些回旋,但一定是未来发展目标。所以,从目前看起来,要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于各国人民,还是这两句话: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立足中国,就要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机遇,扩大对外方案,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资合资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产业优势,和本土企业深度合作。

我们已经突破过去合作模式,形成大企业和大企业、整车和整车的合作模式,整车智能化和各领域开展合作,国内和国外服务合作,这些趋势很好。中国汽车产业链最丰富,能力最强,而且最开放,我们不会为任何产业链合作制造障碍,都是鼓励因素。

放眼世界,要充分依托一带一路、ICP(国家间协作减排计划)等契机,和全世界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在向外走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投资本土。注意投资本土的合规性,要适配区域技术标准,适应当地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售后服务体系,创造品牌价值。

我们几个大汽车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制造企业。我更关心的是,你们对4S店布局怎么样?能不能有合规的高质量合作?这些都是我们走出去的关键。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