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董事长抛出的 “车企恒大论”,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让汽车行业股价震荡。比亚迪当日股价跌了 8%,长城汽车自己也跌了 5%。这背后,其实藏着汽车行业一个大危机。2025 年 4 月,全国乘用车库存高达 350 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 16 万辆,库存天数有 57 天。纯电动汽车库存更是从 2024 年的 66 万辆,涨到 2025 年的 85 万辆,增幅达 29%。产量这边还在往上冲,4 月产量 223 万辆,同比增长 11.2%,可零售量却只有 175 万辆,环比下降了 9.4%,这一高一低,矛盾可大了。
最开始的政策驱动期,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国家补贴慢慢减少,车企们没办法,只能想办法从技术里抠成本。后来 2022 年到 2023 年,电池技术进步,混动技术发展,车企们靠技术把成本降下来,再降价,这就是技术突围期。到了 2024 年,全面内卷开始了,195 款车型都在降价,各种金融贴息、服务捆绑都成了常见手段。而到 2025 年,进入库存驱动期,“限时一口价” 特别多,经销商手里 “二手新车” 占比都超过 30% 了。
比亚迪就连续降价,海豹 07 DMi 智驾版一下子直降 5.3 万。可这一降,单车利润从 8000 元掉到了 5000 元。再看看哪吒汽车,为了清库存,把自己资金链都搞断了,负债率飙升到 217%,跟比亚迪的 5% 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
现在汽车行业库存压力大,就像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生产端产能过剩,经销商日子不好过,84.4% 的经销商 “卖一辆亏一辆”。经销商没钱,供应商的账期就被拖延,博世、采埃孚这些大供应商都裁员上万人了。供应商没钱,零部件质量隐患也跟着增加。
从数据上看,高端市场有泡沫,豪华车库存系数环比飙升 58%,宝马 X1 都能优惠 13 万。这么多库存,345 万辆,相当于 5100 亿资金被冻结,这可是个大黑洞。看看国际上,特斯拉负债率 40%,北汽蓝谷和赛力斯却超过 80%,差别太明显了。
面对这么多问题,国家也出手了。2025 年 7 月,国常会给出三个办法:成本监测、质量检查、账期管控,要求账期不能超过 60 天。长三角经销商联盟也提出诉求,希望建立产销协同机制,还有价格预警体系。
技术上,比亚迪 DiPilot 4.0 把激光雷达成本降低 40%,让智驾功能能装到 5.58 万的海鸥车型上。岚图也搞用户共创,投入 5 亿升级 1366 项配置,82 项达到同级第一。
全球化也能分散风险,比亚迪、奇瑞去海外建厂,蔚来搞技术输出,它们海外收入占比都超过 20% 了。欧盟碳关税逼着车企转型,吉利雷神混动靠低碳排放打开局面。
要想在未来汽车行业活下去,得有技术护城河,像华为 ADS 3.0 那样;财务要健康,毛利率得在 15% 以上;还得全球化,海外收入占比最好超过 30%。
到 2028 年,可能会出现超级巨头,比如比亚迪、华为系;全球化品牌,像特斯拉中国、吉利;还有细分王者,像理想做家庭车,小米做科技车。行业竞争焦点也会从价格,转向价值,再到生态,蔚来换电站、特斯拉超充网就是例子。政策驱动也会转向 “AI + 6G” 融合,北京经开区就拿出 3000 万做技术补贴。
魏建军说的 “15% 毛利生死线”,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当 AI 大模型渗透率超过 50%,这可是 2025 年的关键指标,中国汽车行业就能从 “成本内卷” 里走出来,迈向 “技术定义全球规则” 的新阶段。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或许将迎来价值的重生,在全球舞台大放光彩,就拭目以待吧!你觉得未来哪家车企能脱颖而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