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份行业公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车市场的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微涨了估算3%到5%(体感,不确定样本少),不过细看实际数据,市面上热销的依然是那些颜值不输豪华品牌的中高端SUV和车系。而我坐在车里摇晃,窗外的街景一闪而过,心里就琢磨:这些快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车型,是不是都在讲故事?我给你讲个我身边的事吧。
上周末,我一个修理厂的老朋友打电话:你看那新款领克10 EM-P,造型比我预想的还要运动,说实话,怎么说呢,它还挺有电影里的感觉。我笑:你说的那感觉,就是那种越野但又拍照不丢人的范儿,姿态挺酷的。他还挺喜欢这个设计,说颜值真是我见过的中高端里,少有的原创味儿,能不能多点这种年轻范。
这让我想到交车时的一点感受。刚提车一个多小时,就有用户在微信发语音,直截了当:车子开起来不错,就是我觉得入门价差不多16万,听说你们最贵的都超过20万,价格倒挺合理的,但这性能你们怎么保证?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你看,领克10 EM-P的性能版,挂在车展上大家都能感受到,悬挂稳、转向准、底盘扎实,但到底他的加速度和刹车体验,怎么说呢?估算,日常驾驶中,你用两三个油门调节,油门踏板的响应速度、车辆的弹跳感,给人的感觉就像个敏感的剑客,而且它还装了四驱,体感在湿滑路段,确实觉得多重保障。
比起同价位的某些品牌,比如某些国产品牌依靠成本压榨出个貌似豪华内饰,领克的设计不是一味堆料,更像是在用心打磨每一细节。它的内饰软包用料丰富,视觉上像真皮+细缝线拼出来的高端,效果比我用心选择的家居还高级。只是我有个疑问:这些高级材质,能抗得住日常的磨损吗?大多数用户关注的还是耐用——毕竟车不是摆在玻璃柜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视觉变换的油漆效果,实际上运用了珠光粉。在不同角度反射,呈现出微妙的颜色变化——这个技术其实挺古老的,很多高端车都用,但领克的版本做得更细腻,光线好或暗,都能搞出不同的不一样。你说,设计师在确保这个颜色不掉结,它算不算越级?我猜也许是个生活中的迷惑术,把普通涂料变成了高贵。
技术层面不能不提它的辅助驾驶和智能化。搭载了千里浩瀚H7方案的激光雷达,功能比起市面上一些常规激光雷达,要强不少——我打个比喻:就是高速公路上的导航,差一公里和错一个出口的区别。这台领克10的激光雷达,能在高速、复杂路况下识别障碍、提前预警,感觉就是在驾驶时有个盯着你的安全守护小伙伴。我心里暗自琢磨:这样顶级的辅助,成本沉下来了吗?还是说,未来规模化推广,订单多了,芯片价格会下降?(这段先按下不表)
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实际上和买菜蔬菜一样,批发多了价格就便宜了。领克用的芯片是国内组装的类似李氏贴牌货物,软件上用了Flyme Auto2,其实就是把手机的那套系统移植到车上——我有个细思极恐的猜测,也许未来车机系统跟手机的差异会越来越模糊。你会不会觉得,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智能终端?这个问题让我不禁想:如果所有车都能像手机一样升级,车型的价值还会只靠外观和动力论个高低吗?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有一张照片——那天试车,侧面看它的轮廓,线条流畅有力,就像一条猛兽静静伏在草丛里,等待猎物接近。这实际上体现了设计的战斗感和动感美学。这也是设计师的难点:怎么把运动感和实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不让人觉得花架子。你看,颜色还能变换的油漆,是否有点越界?不过我没细想过,也许这是给年轻人拍照、炫耀的调味料。
我挺喜欢你的观点:你觉得一个车能在年轻人中爆红,到底最重要的是设计、性能还是文化认同?我还在琢磨:是不是情感认同本身,就是那种你我之间不需要过多解释的连接?就像我和朋友讲:不买就不买,反正我就喜欢这个味。这股热情,似乎就是带动这个价位段销量暴涨的主要动力。
说到我还在猜,除了安全、性能、颜值,这款车的高级感还能有什么秘密武器?也許是那双缝线、软包内饰的细节,或是未来可能加入的某种互动体验。反正汽车就是这样,它会随着科技变化不断装新鲜,但人心还是那点情感的细节最打动人。
你家里还会不会为了买个新车,反复纠结价格和性能?其实我也一样。最后还得问一句:你有没有在路上,看到一辆某个颜色特别吸引你?那种光变色油漆,是不是也会偷偷牵动你的小心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