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点湿重,天色却亮得刺眼。警戒线边,几台刚洗过的车安静停着。每个车窗都反射着不大完美的天空。有人摁了下钥匙,屏幕一亮,从副驾探出脑袋的某位大叔小声骂了一句:不用这么显摆吧,屏幕比电视还大,开会都够了。
说起来,也没几个人真的愿意把长夜都留在路边,车里打地铺。但如果你问问最近网上热度正劲的舆论中心——丰田的章男社长可能会有话说:“屏幕花里胡哨?谁会在车里睡觉、看电视?”他的疑问说得诚恳,方式却像伸手掸掉了别人桌上的鸡毛掸子:你们这些把汽车整成黑科技外星舱的,到底是真升级还是在下饺子?
2024年车型排行榜有话要说。如果你翻翻数据,燃油车正握紧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不放。新能源车里,除了比亚迪凭本事上一回头条,剩下的还是处在旁听生状态。传统车企的骨头里,可能流淌着一种看新势力就像老刑警看刚入行干警的微妙情绪:“你们好像是挺能折腾,但能管几年?”
丰田章男的怼法,不无道理。他不是第一次看不惯中国造车的新花样。以他的说法,屏幕越多,功能越炫,卖点越乱,车子里这点“家电化趋势”已经冲淡了汽车本来的味道。甚至,有位大佬言之凿凿:“中国造车的技术,没啥突破,净会搞些大屏幕显摆。”最近,他又补了一刀,直接发问:“谁会真在车里睡觉,看电视?”言下之意——你们追着把车造得像客厅,难道真指望大家直接在路边呆宿?”
客观说,确实有些国产车企把“车内睡觉”当标配唱法。有的智能座舱,主打“解放双手”“一觉睡到早上”,叫板后排能变床、前排一键影厅。各种冰箱、彩电、大沙发,搞得车市像是赛博装修展。理性点分析,这些卖点到底多刺客,是消费者买单,还是车企估算过头?
先从证据链聊起——智能座舱和巨幕屏的真实存在价值。冷静梳理一下,这大屏幕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能集中管理车辆功能,提升操作便利;二是作为卖点,吸引眼球,本质属于营销行为。从安全角度看,车内的电视乃至游戏模式,的确有被滥用的风险,分散司机注意力。但前提是没有开启自动驾驶。如果全自动驾驶真正走入生活,“睡觉看电视”还是不现实?那可能就是技术乐观主义者的美好愿景了。
再从技术积累的角度来拆解,丰田的痛感并不难理解。自己家混动技术领先多年,在发动机、底盘、品质管控上号称老大哥。可新能源“弯道超车”的冲击感正在逼得老大哥们有点着急上火。不承认新玩法的价值,是人性常态,尤其当你习惯了领跑。
这就回到了问题本身:究竟是中国新能源玩花活,还是技术变革真带来了用户侧的需求新风口?
很可惜,现实远没有二元对立得那么好切割。汽车发展史不是有了四个轮子后就停在那里——车曾经是交通工具,后来成了身份象征,现在干脆往“第三空间”方向进化了。“车内睡觉、看电视”听起来是噱头,但你问问那些高速服务区凌晨两点困到发疯的司机、大雨滂沱下找不到旅店的出行者,有没有想过后排平躺一觉的时刻?屏幕大点,坐在等人的间隙能刷个剧、和家人视频,不也挺实用?你说这算不算需求?未必是刚需,但若能为细分人群提供一点“幸福到手”的小确幸,似乎也无不可。
当然,把一堆家电往车里填,确实容易让产品变得夸张,功能膨胀成为卖点冗余。做刑侦很多年,见过太多当局者迷。外行看热闹,内行拆本质。手机App装得再多,平时常用的还是那几个。车内加了屏幕、咖啡机,或许能在发布会上搏个头条,一不小心又成了摆设。
站在传统车企的角度说,害怕的其实不是屏幕本身,而是工业格局的被改写。一种落伍感浮上心头时,难免斥之为“花里胡哨”。至于消费者,往往没那么多执念。技术本身没有对错,需求只是变化。你用苹果、他爱小米,我习惯搭配沃尔沃座椅的实体按键,换你也许真的想试试“沙发彩电”那新鲜感。
调侃归调侃,其实每种进步都有点像“案发现场”:有人信证据,也有人信感觉。市场会慢慢过滤掉无用的花招,留下被大多数人买单的部分。就像办案——你总会碰到气氛组和真干活的,最后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态度最激烈的那拨人,而是谁更能贴近实际需求。
但谁又知道三五年后,“在车里睡觉、看电视”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普及标准?或者,屏幕会不会真的变成车的命门:今天多一吋,明天多一分风险?
这么说吧,把技术革新和用户体验捆一块,最终能留在市场上的,应该是耐得住推敲、真有用的那一类。那些提前拉响警报的大咖,大概率还得再看几年。毕竟历史书里,只有少数人能记住当初被谁吐槽过。
所以,丰田章男的吐槽究竟是老派的傲慢,还是行业的清醒?汽车的第三空间,到底是下一个真实需求,还是昙花一现的噱头?这个问题,等下一代购车权重转到Z世代手中,也许自有答案。
案子咱们就不结了,话都在证据里头——你又会怎么判?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