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争德系日系了!你手机里的APP才是买车路上最大的坑
我家那辆德系车买回来两年,光维修就花了两万多。每次去4S店,销售都夸这车操控多牛、底盘多稳,结果一修车才发现,换个变速箱机电单元要一万二,换个气门室盖垫要三千八。后来换了日系车,五年下来除了正常保养,就换过一次刹车片。
你以为我在讲德系和日系的恩怨情仇?错了。我花了五万块才想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早就不在选德系还是选日系的赛道上了,真正的战场在算法给你编织的信息茧房里。
前两天那个“3女带4孩续面”的闹剧还记得吗?从七个人点一碗面被全网嘲,到顾客晒出消费账单成功反转,再到面馆老板道歉后又阴阳怪气,整个过程被算法拿捏得明明白白。平台发现“底层互撕”这个剧本能带来流量,就不断把双方往对立面上推,直到两败俱伤——顾客被网暴到抑郁,面馆最终关张。
这套玩法在汽车圈早就玩烂了。你点赞一条“日系车皮薄”的评论,明天信息流就全是德系车的激光焊接;你收藏一篇“DSG变速箱故障”的文章,下周推送列表里日系CVT的“平顺耐用”就能刷屏。算法根本不懂车,它只懂你——它发现“德系日系之争”这个标签能让你这种潜在购车者停留更久,就不断给你投喂更极端的内容。
我认识个朋友,买车前在各大平台研究了三个月,结果越看越懵。算法给他推的都是他想看的内容——因为他点过“省油”的标签,首页全是日系车油耗低的文章;他搜过“操控”,第二天满屏都是德系底盘解析。最后他买了辆根本不适合他家路况的车,每个月多花好几百油钱。
要我说,现在的算法推荐就像个蹩脚的媒人,它不管你们合不合适,只管这个话题能不能让你们聊得更久。你以为你在认真做功课,其实不过是在算法设置好的圈子里打转。选车这个本该复杂的决策,被简化成了一场非黑即白的信仰之战。
真正懂行的人早就跳出这个坑了。他们关掉APP,直接去4S店试驾,问问身边真实车主的感受,查查保险公司的事故理赔数据。有个修车老师傅跟我说过实在话:“什么系不重要,重要的是别让你的认知被几行推荐代码拿捏得明明白白。”
你最近一次被算法坑是什么时候?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有多少人还在这个坑里打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