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万块,还得等三个月”——这是2019年走进本田4S店买思域的常态。
当年它年销24万台,年轻人眼里的“信仰神车”,油门一踩就热血沸腾。可到了2025年,思域终端价跌至8.99万起(叠加置换补贴后甚至低至7.49万),月销量却仅徘徊在2486-4000辆之间。曾经加价抢购的“神车”,如今降价4万仍无人问津。
思域曾靠两点封神:1.5T发动机的强劲动力,运动套件带来的颜值光环。15万预算买它,等于“面子里子全拿下”。但2025年的市场早已变天:
比亚迪秦L DM-i实测续航近2000公里,通勤几乎不用加油;
银河L6零百加速7秒内,智能座舱配齐大屏+360全景;
小米SU7杀到20万级,纯电性能直接对标跑车。
反观思域:1.5T发动机十年未换代,油耗被插混吊打,车机还停留在“能导航”的水平。当对手用科技重构体验,思域的“运动”标签反而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年轻人曾为思域疯狂:改尾翼、装声浪、组车队巡游……它代表的是叛逆与个性。但新一代思域为“求稳”彻底妥协:
前脸改用家族式设计,犀利眼神变“呆滞大叔”;
方向盘调校软绵绵,开起来像“日版速腾”;
论坛热帖从改装教程变成“二手车还能卖多少”。
当小米SU7上市24小时订单破8万、理想靠“奶爸车”出圈时,思域的文化符号早已被时代甩在身后。
本田并非没努力:指导价从14.39万降至12.99万,终端再砍4万。但对比国产车,思域依旧尴尬:
比亚迪秦PLUS杀到7.98万,充电、智能全领先;
同级国产燃油车如艾瑞泽8、星瑞,配置更高价格更低。
更致命的是,本田新能源布局迟缓:2025年电动化渗透率超50%,而思域混动版仍非主力,纯电车型销量仅三位数。当对手掀桌子时,思域连牌桌都快保不住了。
思域的坠落,本质是旧时代的殉葬品。它输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用户的误判——年轻人要的不再是“发动机信仰”,而是智能、场景与身份认同。
当小米SU7车主讨论“城市NOA”,比亚迪用户晒“一箱油跑全国”时,思域还困在“降价换销量”的循环里。若本田仍死守燃油荣光,思域或许真成“末代神车”。
市场从不等怀旧的人。 杀死思域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固步自封的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