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新车频发,门店服务升级,广告风波引争议

近年来,深蓝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频繁制造流量,堪称汽车界“流量担当”。从新车发布到各种话题炒作,深蓝几乎每隔半个月就有新动作。如果不是熟悉中国车市的读者,可能会以为这家公司已经实现了销量神话,实际上,流量之下,仍是亏损与争议齐飞。

2026款深蓝L07全系标配华为智驾刚上市没几天,2024年初发布的深蓝S05超长续航版还余热未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定下了2030年实现年销500万辆、海外占比30%、新能源占比60%的目标。深蓝汽车CEO邓承浩紧跟步伐,高喊“2030年深蓝销量要达200万辆”,为此,“半月一新品”成了口号。公司高层一再强调流量、生态、服务能力,要给用户打造新生态、新体验,把服务干好,流量自然随之而来。于是,门店升级、服务中心改造齐上阵,看似一切欣欣向荣。

深蓝汽车新车频发,门店服务升级,广告风波引争议-有驾

但现实,总会被反讽狠狠抽一巴掌。

7月末,邓承浩发微博,“偶遇送外卖的小哥,很辛苦,决定将深蓝门店变成暖心驿站,欢迎户外工作者进来歇脚,供应矿泉水、沙发、藿香正气水。”这番操作本来无可厚非,可评论区一片炸锅,众多深蓝车主吐槽本职服务没做好,还自封公益先锋,简直是“慷他人之慨”。这让人回味起前几个月他那“买车员工可休两月长假,回来接着干”的豪言。结果被猜测为“曲线优化员工”,火速登顶热搜,最终只得连连解释,不是卖车噱头,不是裁员套路。

可惜,流量一上头,风就不顺。一桩广告风波又压了上来。5月27日,许多深蓝车主反映,上车开机第一眼不是导航,而是满屏广告:“首任车主领取1万购车券!”“跳过”键在屏幕边孤零零地数秒倒计时。车主吐槽:“开车太危险,广告比红灯还准时!”社交平台24小时内共鸣声四起。不少人感慨,广告这种东西,似乎比动力电池还要稳定。

面对车主集体吐槽,深蓝汽车先是用“只有一次推送,正在改进”敷衍回应,紧接着发表官方道歉,承诺不会再用车机通道发权益提醒。CEO邓承浩主动背锅,声称“我的主意”,是因为走访发现老车主不了解福利,失误了。道歉归道歉,火情未灭。车主进一步发现,深蓝App的隐私协议被强制升级,而且“接受广告推送”和“驾驶相关核心功能”被捆绑,不同意直接闪退。官方辩称:“只是根据监管,合规调整,不是霸王条款。广告推送和隐私协议无关,是诡解的人故意误导。”但相信归相信,总有不少人咽不下这口气。

深蓝汽车新车频发,门店服务升级,广告风波引争议-有驾

其实,投放车机广告并非深蓝首创。智能车机在中国普及,广告推送早成行规:长城、比亚迪、蔚来、奔驰、沃尔沃、宝马,国内外品牌无一幸免。2024年,车机广告投诉同比暴增210%,成为“电池安全”之外的投诉第二热点。有工程师表示,“想断广告,只能物理断网,但这等同于放弃远程控车、OTA升级等‘智能’功能。”法律监管也不完善——广告法要求“一键关闭”,但没管驾车场景,交通法也找不到具体条款。通常默认原则是“不能干扰驾驶安全”,但碰见倒车或导航弹窗广告,出了问题谁来买单?

而说到底,深蓝的激进源于母公司长安财务的压力。2024年净亏15.7亿,比去年收窄了一些,但距离“2025年盈利”目标还差一大步。今年头四个月,深蓝仅卖出8.8万辆,离年度50万的目标还差42万多。这可不是“流量有了销量就来”的事儿。每月都要努力翻倍,才有可能碰到老板心中的KPI。与流量狂欢相伴的,是越发难看的数字表。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公开场合坚定表态,“车机是开车工具,不是广告屏。”同属于智能车企,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反映出深蓝只懂用“互联网思维”去卖车,而没想清楚什么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体验。毕竟,买车几十万的消费者,绝不会满足于“广告投喂+被动服务”的双重打包。

深蓝汽车新车频发,门店服务升级,广告风波引争议-有驾

流量只是表面风光,底层的用户体验和由始至终的服务链条,才是车企真正的护城河。深蓝要想把流量变成销量,变成品牌力,还要补上服务和诚信的这一课。否则,流量就如沙雕潮水,来得热闹,退潮时,剩下的只有光脚。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