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明明可以做到城市里用电,高速用油,避免一切的续航焦虑,但是,最近的一些数据表明,REEV好像有点玩不动了。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增程车销量同比下滑11.4%,而同期纯电动车销量增长24.5%;上半年增程车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0.7%跌至9.8%,与纯电、插混车型的增速差距持续扩大。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表现,背后是技术迭代、消费理性与产业格局多重变革的交织。
增程车的崛起,始于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捕捉。当纯电动车还在为500公里续航焦虑时,增程车通过“电池+增程器”的组合,实现了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双重保障。理想汽车凭借增程路线,在中高端SUV市场站稳脚跟,2024年销量突破40万辆;问界系列也通过增程技术实现年销20万辆的突破。这种成功背后,是增程车对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用户里程焦虑的妥协式解决方案——当公共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成为常态时,增程车的“备胎油箱”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现实总是比理想复杂。我家旁边的一个住户2023年购买了一辆热门增程车,本想着“日常用电、长途用油”两不误,结果却陷入尴尬:小区物业以“电容不足”为由拒绝安装充电桩,他只能每周去3公里外的公共充电站补电。更糟的是,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需要往返天津,单程150公里的里程本该在纯电模式下轻松完成,但为了“保险起见”他总会启动增程器,结果每月油费比之前开燃油车还多出300元。“每次加油时看着仪表盘上永远充不满的电量提示,就像心里扎了根刺。”李先生无奈地说。这种“用电不彻底,用油不划算”的尴尬,正在消解增程车的核心价值。
技术进步的浪潮,正以更快的速度冲刷着增程车的护城河。2025年成都车展上,广汽昊铂HL增程版宣称“纯电续航350公里,综合续航1369公里”,智己LS6超级增程车型更将纯电续航推至450公里。但数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当增程车纯电续航突破300公里后,用户是否真的需要那台“永远备用的增程器”?毕竟,多一套增程器意味着更高的故障率——据某汽车质量投诉平台统计,2025年上半年增程车发动机相关故障投诉量同比增长47%;更重的车身(增程车平均比纯电车重15%-20%)也带来更高的能耗,高速亏电状态下油耗达7-8L/100km,接近燃油SUV水平;而维护成本同样不容忽视,定期更换机油、清洗积碳等项目,让不少车主感叹“养车比纯电车贵多了”。
纯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对增程车形成“降维打击”。2025年,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倒计时,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已将纯电续航提升至400公里,而下一代产品规划中,800公里续航+10分钟快充的组合即将成为现实。与此同时,800V高压平台普及率超过40%,小鹏G9、极氪001等车型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补能效率直逼燃油车。
(目前已知的最快充电速度车型之一,极狐阿尔法T5神行版)
更致命的是,纯电车的成本优势正在显现: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下降,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售价降至28万元,比亚迪海豹纯电版比同级别增程车低2-3万元。当纯电车既能满足日常通勤,又能通过超充网络覆盖长途需求时,增程车的“双重保障”反而成了累赘。
车企的技术路线之争也在加剧。长城汽车公开表态“打死也不做增程”,坚持多挡DHT插混路线;蔚来则明确将混动技术定义为“过渡方案”。这种分化背后,是行业对能效逻辑的深刻反思:增程车在高速亏电状态下油耗达7-8L/100km,而插混车型通过直驱模式可将油耗控制在4L/100km以下。一位参与多款混动车型研发的工程师透露:“增程器的效率曲线就像座山,低速时发电效率高但用电需求小,高速时用电需求大但发电效率低,这种‘错配’是结构性的,很难通过调校彻底解决。”
(蓝山这么大的车,因为有着Hi4-S 4档混动,有电没电都是5L/100km的油耗)
消费者的“理性觉醒”,则是压垮增程车的最后一根稻草。早期增程车热销,源于用户对续航的过度担忧,但实际使用中,90%的家用车年行驶里程不足2万公里,日常通勤完全可通过纯电覆盖。某机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增程车主每月充电次数不足3次,相当于将价值数万元的电池组当摆设。这种“资源错配”带来的心理落差,比实际使用成本更折磨人——用户为“可油可电”的标签支付溢价,却陷入“用电不彻底,用油不划算”的怪圈。
(如果只在城里开,增程车只加油的话,不如买个纯电,至少省钱)
市场的“同质化内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疲劳。2025年成都车展上,增程车型扎堆亮相,但设计、配置、功能高度趋同:从车身线条到整体轮廓,诸多增程汽车都显得大同小异;配置方案基本一致,功能上不会有什么差距;驱动技术更是完全一致,不是后置后驱就是双电机四驱。当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却功能相似的增程车型时,很难再对某个品牌产生独特偏好或购买黏性。理想汽车被迫通过多次调整价格来守住市场份额,单车均价从2022年的33.1万元降至2024年的26.87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反而削弱了品牌溢价能力。
(同一个价位下,外形差不多,尺寸差不多,甚至配置差不多,就是同质化)
面对市场变局,车企已开始调整战略。理想汽车宣布2026年推出纯电平台车型,问界系列也在规划纯电版本;小鹏汽车明确将增程技术定位为“过渡方案”,重点布局800V高压平台。这种转变印证了增程车的本质——它从来不是终极解决方案,而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初期的“技术拐杖”,为电池技术、充电基建的成熟争取了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