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承东在尚界 H5 发布会上说出 "油耗低于比亚迪 DM-i" 这句话时,整个新能源汽车圈都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8 月 26 日,这款华为与上汽联手打造的混动 SUV 首小时订单破 2.5 万,16.98 万的起售价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 15-20 万元主流混动市场激起层层涟漪。作为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观察者,我想从技术、市场和行业三个维度,聊聊这场 "神仙打架" 背后的门道。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底气十足地公布了尚界 H5 的亏电油耗:4.44L/100km。这个数字被直接用来对标比亚迪 DM-i 系统,但真相远比单一数据更复杂。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 DM 技术在宋 Pro DM-i 上已经实现 3.79L/100km 的亏电油耗,综合续航更是突破 1400 公里,更关键的是,这个技术已经过百万用户的市场验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曾亲自驾驶海豹 06 DM-i 进行实测,在市区 103.1 公里的亏电行驶中,实际油耗仅为 2.54L/100km。这种实验室数据与真实路况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两家企业的技术路径分歧:华为作为科技公司,擅长用精准的参数定义产品力;而比亚迪作为制造业巨头,更注重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表现。
技术底层逻辑的不同更加明显。华为尚界 H5 搭载的 ADS 4.0 系统配备 192 线程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主打全域场景的智能驾驶,15.6 英寸鸿蒙座舱带来的车机互联体验确实领先同级。这种 "智能化优先" 的思路,是典型的科技企业打法。而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自研,实现了刀片电池、电驱系统等核心部件 90% 自产,单车成本较合资品牌低 20%-30%,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 DM-i 系统能以更低成本实现高性能。
为什么余承东要如此直接地对标比亚迪?看看市场数据就一目了然。比亚迪宋 PLUS DM-i 自 2020 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超 130 万辆,2024 年全年销量达 41.85 万辆,即使到 2025 年 1-7 月仍保持月均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刚刚上市的海狮 06 DM-i 首月销量就突破 1.2 万辆,足以证明比亚迪在这个价格带的深厚根基。
华为显然想通过尚界 H5 撕开这个市场缺口。16.98 万的起售价不仅比宋 PLUS DM-i 更具价格优势,余承东还承诺正式上市价格会再降 1 万元,加上华为生态的加持,确实击中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痛点。首小时 2.5 万订单的成绩,说明市场对华为的智能化标签依然买单,但这种热度能否转化为持续的销量,还需要时间检验。
有意思的是,两家企业的竞争策略呈现出鲜明对比。比亚迪通过 "全民智驾" 策略,将 L2 级辅助驾驶下沉至 10 万元以下市场,用 "低价高配" 构筑护城河。而华为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本用于高端车型的 ADS 系统和鸿蒙座舱下放到 17 万级产品,试图用 "价值下沉" 打破僵局。这场 "价格战" 与 "价值战" 的较量,最终受益的无疑是消费者。
余承东曾直言比亚迪是在 "卷价格",而华为则是在 "卷价值"。对此,李云飞的回应耐人寻味:"面对技术好、产品好、价格又好的产品,消费者是受益的,是最开心的,我觉得这才叫好价值。" 这番对话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根本分歧。
比亚迪的路线是典型的制造业升级路径。通过 542 亿元的年研发投入,构建起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的全产业链能力,甚至主导修订 IEC 国际充电标准,将中国技术提案的占比提升至 40% 以上。这种 "技术 + 产业链 + 能源网络" 的打包输出模式,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工。丰田引入 DM-i 系统、特斯拉采用刀片电池,都是对这种路线的认可。
华为则代表了科技企业的跨界颠覆逻辑。不直接造车,而是通过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赋能车企,用鸿蒙生态的互联互通重构用户体验。尚界 H5 的卖点不是机械素质,而是 "华为 ADS 4 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还有上汽和华为强强联合的底盘" 这种系统级优势。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在制造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在用户体验创新上确实更具爆发力。
作为普通消费者,面对 "华为超越比亚迪" 的论调该如何理性判断?我的建议是关注三个核心维度:
首先看真实使用场景。如果经常跑长途高速,比亚迪 DM-i 经过多代迭代的成熟度可能更可靠;如果主要在城市通勤,且对智能驾驶有强需求,华为 ADS 4.0 的全场景能力值得体验。其次算长期使用成本,比亚迪 90% 的核心部件自产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优势,还有维修保养的便利性,而华为车型的智能化配置后期升级潜力更大。最后看售后服务网络,比亚迪经过多年布局,在三四线城市的网点覆盖更完善,这对混动车型的长期使用至关重要。
这场混动技术之争远未结束。比亚迪已经放出 "欢迎同台竞技" 的话,暗示着可能有更具竞争力的技术即将发布;而华为用 2.5 万订单证明了市场对智能化的买单意愿。无论最终谁能占据上风,技术竞争带来的必然是产品升级,这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进步的真正动力。
你认为混动车型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油耗还是智能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咱们下期接着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