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两年汽车产业的表现有点“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意思。不久前还有人调侃一提到山东就想到大葱、煎饼和青岛啤酒,结果2025年才刚过半,山东竟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跑出了全国前三,甚至产量一度力压上海,直逼广东。这阵仗,如果放在以前,估计多少人都不敢想。

今年上半年,山东汽车产量突破了100万辆,光四月份就出了23.37万辆,首次拿下全国月度产量的第一名。不少网友看得云里雾里,“山东不是产老头乐的吗?这回是把它们都算进去了?”说实话,老头乐当年在山东也确实风光过一阵,但这次的崛起明显不只是低速电动车在助阵。
其实这个局面,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已经是大势所趋。早在2021年,比亚迪就在济南扎根,建设速度快得“像下饺子”,10个月就开始投产。现在比亚迪济南工厂一分钟就能下线一辆新能源车,二期投产后产能直接飙到一年50万辆。除此之外,吉利、奇瑞也把基地建到了山东,青岛奇瑞工厂1.5分钟出一辆车,济南重汽5分钟两辆卡车。各大车企在山东跑马圈地,按现在的产能拉满,一年出一百万辆其实是顺水推舟的事。
有人说山东没有自己的“大牌”,是不是就是在给别人打工?还真没错。山东没有像广东有广汽、比亚迪这样的自主品牌巨头,也不执着于自家品牌,先引入比亚迪、吉利等实力选手,把量做起来。大家各取所需:大厂带来技术和订单,山东掏地皮、补贴,顺带配套齐全。别看山东讲究“全而不专”,它有全国最完整的工业门类,零部件配套率高得离谱。潍坊造发动机,枣庄搞锂电池,烟台出转向机,滨州做铝材,一圈下来,基本上汽车生产材料都能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不说,还把生产效率拉到了新高度。
在生产装备上,山东同样不含糊。济南二机床把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玩得风生水起,单产线一年就能做20万辆。青岛奇瑞和海尔联手造数字化工厂,平均1.5分钟一辆车,全球记录说刷新就刷新。这样“又快又好”,山东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闭环,全省相关企业突破10万家,分工明确:济南、青岛主攻整车,枣庄、泰安盯紧锂电池,潍坊、烟台专注零部件,滨州放手搞铝材,一个萝卜一个坑,彼此配合,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单有产业链整套方案还不够,山东的政策也是出了名的盘活市场。买新能源车的补贴放得“最狠”,国家、省、市三级齐上阵,企业还给优惠,叠加下来,有的车主买车能便宜好几万。要是用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补贴更大,济南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亲口说:“三万旧车残值,加两万补贴,买比亚迪只花五万。”这种优惠力度,让消费者直接把买车计划从“稍微犹豫”推进到“马上提车”。
买了新能源车,山东还专门给充电桩铺路,从县城往乡镇一路铺开。2024年又加快“加速度”,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充电站。用车主的话说,“开电动车在山东,找充电桩比找大葱还容易。”这也让新能源车村村通,迅速铺开。
招商更不用说,“你来要啥我给啥。”比亚迪济南基地签约到投产10个月,政府全程开绿灯,土地、配套、人力一条龙包办。只要你敢来,山东就能让你分分钟上马建厂。车企感受到了山东的诚意,产能自然愿意拉到这儿。
不要小看山东的本地市场。私人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去年就突破了1700万辆。只要你车造得出来,山东人就能买得下去,周边河南、河北也跟着受益。以前说山东靠“老头乐”起家,现在那些低端厂子在政策提升标准后,大多转型了。像雷丁收购野马汽车入局新能源赛道,其他小厂要么合作大品牌,要么专攻零部件,全是“华丽转身”。
一条龙一样的政策红利、基础设施、招商服务、消费市场,再加上原有制造业的底子,共同让山东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冲上新高。这不是运气,而是多因素聚合后的厚积薄发。
不过说山东只靠“代工”也不冤枉它。不论是乘用车出口能力,还是自主品牌影响力,山东跟广东、上海差距还是明显。广东的大湾区是出口大本营,自主品牌如广汽、比亚迪能打国际市场,山东的商用车出口尚可,乘用车主要还是满足国内需求,国际化方面短板暴露。
核心技术掌控上也是个坎。山东的生产装备和配套材料确实牛,但电池、芯片、智能驾驶、基础软件这些关键领域,要么看外省,要么靠国外。谁能想到,哪怕你一年造一百万辆,最后还可能被零部件“卡脖子”?
话说回来,“危中有机”,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在高增长期,山东要抓住机会进一步突破自己的短板。现阶段山东在高性能轮胎、高端轴承、轻量化铝材等领域都属全国领先,后续还可以把优势延伸到智能轮胎等新型部件上。比如把轮胎传感器做出来,为智能驾驶赋能。这种由“点到面”的升级,才是真正的产业进化。
山东现在已经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不跟风纯电一条路走到底,就是想借下一个“风口”实现弯道超车。这样一来,即使老路不行,新路也有盼头。
咱也得承认,做产量大省容易,要成为“汽车强省”难度不低。不管是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还是出口能力,都要下更多的苦功。光靠帮别人代工,充其量就是个“富士康的角色”,赚苦力钱,谈不上真正有话语权。如果能让山东的新能源车插上品牌和技术的翅膀,汽车出口也能像家电一样,再高产量就不是“数据好看”,而是“牌子硬气”了。
现在的山东,就是用制造业的“基本功”完成了产业转身,但后面的品牌塑造、核心技术突破、国际市场开拓,才是真正的关卡。等哪天咱在全球汽车市场听到山东品牌的声音,大家再拿啤酒碰个杯也不迟。
谁能想到,鲁粤争霸才刚刚有了点火药味,说不定下盘棋又是“后生可畏”。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