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家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建立的信任,可能因为一次直播“翻车”就在一天之内动摇?当奇瑞的极限挑战车在众目睽睽下溜坡、卸扣断裂,安全绳反而缠死后轮,这场本该是“国货之光”的表演,瞬间变成了品牌信任的崩塌现场。本期播客深入这场戏剧性事件,揭示品牌声誉的脆弱真相: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却只要一天。我们与嘉宾一同剖析,为何真正让人放心的品牌靠的不是惊险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靠谱交付;为何企业冒险可以,但绝不能挑战安全底线和公共秩序。当市值一天蒸发近40亿,市场用脚投票提醒我们:品牌的根基,永远是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负责任的企业态度——没有捷径,也容不得侥幸。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要深入探讨的品牌声誉问题,其实就藏在一次让人哭笑不得的极限挑战里。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品牌辛辛苦苦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信任,可能因为一次‘翻车’直播,就在一天之内动摇了?
嘉宾:是啊,你说的这个事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全国都在看直播,结果车没爬上去,反而溜了坡,撞了护栏,场面特别尴尬。说实话,那一刻不光是奇瑞,整个国产车的期待感都跟着往下掉了一截。你刚说信任积累,我觉得这事儿正好反着来——不是积累,是崩塌。
主持人:对,而且崩得特别快。前一天还在说‘国货之光’,第二天就变成全网调侃的对象。我就想问你,你觉得品牌信任到底是怎么一点点建起来的?是不是靠这种大动作、大场面就能一炮而红?
嘉宾:坦白讲,不可能。你想啊,品牌这东西,说白了就像盖房子,地基得稳。你靠一次极限挑战想冲出圈,听起来很酷,但地基要是不牢,风一吹就晃。真正让人放心的品牌,靠的不是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靠谱。你买一台车,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它每天都能稳稳当当把你送到公司,十年八年不出大毛病吗?
主持人: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大家嘴上喊着支持国货,真掏钱的时候,还是得看它靠不靠谱。就像你交朋友,不会因为对方某天请了顿大餐就完全信任他,而是看他平时说话算不算数,对吧?
嘉宾:没错,就是这个理。而且你发现没有,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奇瑞这次,大家本来盯着的是电机、电池、爬坡能力,结果翻车的点,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卸扣——就是那个连安全绳的金属环。你说气不气?车子本身没坏,动力系统也没问题,偏偏卡在这么个‘小零件’上。
主持人:哎,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那个卸扣一掉,安全绳反而缠住了后轮,直接把车给‘锁死’了。这不就是本该保命的东西,最后成了‘凶手’吗?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讽刺?
嘉宾:太讽刺了。但问题就在这儿——他们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大技术’上,结果忽略了流程管理、细节把控这些‘软功夫’。说白了,极限挑战不只是车的事,更是整个团队的系统能力。一个环节掉链子,全盘皆输。你刚说品牌靠积累,我觉得这事儿恰恰说明,崩塌往往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的。
主持人:我懂,就像你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但我想问你,如果这次挑战成功了呢?车真爬上去了,直播爆了,热搜第一,那大家还会去关心那个卸扣吗?会不会就觉得‘看,国货真牛’,然后销量蹭蹭涨?
嘉宾:肯定会。而且资本市场也认这个。但问题是,这种成功是脆弱的。你靠一次高风险动作赢了掌声,可下一次呢?万一真出事了,代价可能更大。而且你别忘了,这次不只是品牌受损,景区还封了两天,多少游客白跑一趟?公共利益被牺牲了,大家心里能舒服吗?
主持人:这倒是个好问题。你是说,营销的边界到底在哪?创新可以,博眼球也没问题,但能不能拿公共资源当舞台?就像你说的,天门山不是谁家的后院,凭什么让几千游客为一场广告让路?
嘉宾:对,这就是另一个层面了。企业想出名,想证明自己,这没问题。但安全底线和公共秩序,是不能碰的红线。你可以挑战技术极限,但不能挑战社会共识。而且说实话,这种活动一旦出事,责任谁来担?山体破坏、人员伤亡,那可不是赔钱就能解决的。
主持人:所以你的意思是,哪怕技术上可行,也得考虑‘值不值’?就像开车,不是说你能飙到两百码,就得这么开,对吧?你得看路况、看天气、看有没有人。企业也一样,不能光看‘能不能’,还得问‘该不该’。
嘉宾:没错,而且你发现没有,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事故第二天,奇瑞的市值掉了快四十个亿。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场直播,直接交了四十亿的‘学费’。你说这教训贵不贵?
主持人:太贵了。而且这钱不是花在研发上,不是花在用户服务上,是直接蒸发了。市场用脚投票,告诉你:你可以冒险,但代价得自己扛。我就在想,要是他们提前多做几次模拟,或者找个专家再检查一遍卸扣的承重,是不是就能避免?
嘉宾:大概率可以。但问题可能出在心态上——太想赢了,太想‘一战封神’,结果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流程。你想想,一个本该是保护措施的装置,最后成了事故导火索,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对‘安全’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有就行’,而不是‘万无一失’。
主持人:我明白,你是说他们把安全当成了‘装饰品’,而不是‘生命线’。这让我想到,其实消费者也是这样看品牌的——你平时不说大话,做事稳当,大家反而更愿意信你。你越是喊‘我最牛’,大家越要盯着你有没有翻车。
嘉宾:对,而且现在是直播时代,没有彩排,没有重来。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放大镜下。所以品牌建设,说到底还是得回归本质:靠产品说话,靠责任立身。不是靠一次惊险的表演,而是靠一万次平稳的交付。
主持人:那咱们换一个角度想,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得这么保守?有没有可能,适度的冒险反而是创新的必要代价?比如当年特斯拉不也搞过很多夸张的事?
嘉宾:这是个好问题。我的看法是,冒险可以,但得有底线。特斯拉也好,其他品牌也好,他们的大胆动作,通常都建立在技术验证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不是盲目上,而是‘我知道风险在哪,也准备好了应对方案’。但这次的事,更像是‘赌一把’,而不是‘算清楚了再上’。
主持人:所以关键不是能不能冒险,而是有没有准备好。就像你说的,踩油门可以,但得先确认刹车灵不灵。企业经营,某种程度上就跟开车一样,快慢要适中,方向要稳。
嘉宾:没错。而且你还得考虑乘客的感受——这里的‘乘客’,就是消费者和公众。你不能自己开得爽,却让别人担惊受怕。所以负责任的企业态度,不只是对产品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说到做到,不越界,不添乱。
主持人:我听下来,感觉你是在说,品牌声誉这东西,就像交朋友。你平时靠谱,大家就愿意跟你玩;你哪天突然搞个大动作,结果把自己摔了,大家第一反应不是心疼,而是怀疑:你之前是不是一直装的?
嘉宾:太对了。而且你发现没有,信任的建立要十年,崩塌只要一天。奇瑞这次的教训,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对整个行业都有警示意义。营销可以创新,但不能越界;挑战可以极限,但安全必须是底线。不然,再响的口号,也扛不住一次真实的‘翻车’。
主持人:所以归根到底,品牌的根基,还是那两个东西: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负责任的企业态度。不是靠嘴说,而是靠一点一滴的行动积累起来的。
嘉宾:对,而且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你想走快,反而可能摔得更狠。这次四十亿的代价,就是市场给所有人的一个提醒:别把公众的信任,当成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
主持人:我回头想想,这期节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说的那句——‘信任的建立要十年,崩塌只要一天’。这句话真的太扎心了,但也特别真实。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信誉,因为一旦失去,再想挽回,代价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好了,这一期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