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

说起宗申动力,很多人第一反应也许都是“摩托车大佬”,但这个老品牌最近可是在网上把自己整成了热搜体质,怎么回事儿?一张新品发布会海报,把本来低调过日子的宗申动力一下子拉进舆论聚光灯下,主打一个“出圈即热搜,名字都能玩出花”。新车一亮相,名字“智界S300”“问界Q1P”,这不明摆着和华为鸿蒙智行的车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方没两天就匆忙撤下海报,还特地发了致歉声明,可这把火算是点着了,股民、网友、业内,全都奔着宗申的瓜来了。

细数一下,这家从重庆巴南十平米小铺子起家的企业,四十年摸爬滚打,从修柴油机靠手艺吃饭的小作坊,一步步嬗变成现在摩托、发动机、无人机、储能、航空动力都想“赶赶潮流”的巨无霸,真是颇有点传奇味。但“传奇”嘛,有的时候是苦出来的,有时候——也可能靠点猎奇操作,蹭热度也蹭个响。问题来了,“商标擦边球”,宗申动力知道自己这步棋有啥深意吗?还是时移世易,老牌企业也难逃套路化“炒流量”、“蹭热点”的江湖法则?

事情的源头其实挺戏剧化,明明轮到新产品发布登场了,偏偏靠一个和人家知名品牌撞脸的名字成了社会关注焦点。最搞笑的,是宗申那波工作人员的声明,说现场只发布了智客S1,其他都是“代号”,名字以后会换。可查证下发现,那俩被骂的型号早就出现在宣传物料上了,不是自家“耍宝”,啥是耍宝?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一时间,网络沸腾,各路懂不懂行的都笑谈“碰瓷营销”。甚至有资深车评人直接嘲讽:“宗申这波操作,掉价!”眼下,吃瓜群众们可不买账,毕竟,类似的“热度蹭蹭”套路,市场见得太多,套路用到马路牙子上,还是老掉牙的那种。

其实从宗申动力这几年的动作看,别说什么“碰瓷”,人家压根不止是名字改个花样,产品布局也是典型的“这也想沾点、那也要插足”,唯恐错过风口。不说别的,看看几年来宗申的投资清单:航空无人机、氢能动力、储能电池,哪一个不是风头正劲?2024年,斥资30多亿拿下隆鑫通用近四分之一股份,还一跃成了控股股东。你瞧这胃口,根本不像早些年单纯卖发动机的小作坊,一点都不怕消化不良。

但咱说句公道话,这种“大杂烩”路线,表面上风风光光,实则暗流涌动。你看公司营收结构,摩托车发动机和通用机械业务两块老本行,占了营收的大头,合起来超八成。那些时下疯炒的什么航空动力呀、氢能电池呀,虽然“高大上”,实际贡献远没广告嗓门儿大。甚至,像东莞锂智慧这样的新势力子公司,为了业绩“保底”,还签了利润对赌协议。2023年利润没达标,立马按合同补偿现金,2024年好歹线刚及格,但未来能不能长期撑住,真说不好。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再说那波引爆的新品命名,和五菱、华为先后撞脸,一次两次还说是巧合,多了就显得……用网友的话说,“明明不是平地摔还喜欢自个儿往地上趴”。长期靠这种“蹭流量”的营销,小便宜是占着了,品牌的底蕴和口碑呢?声明、致歉、物料下架,能解决根本问题不?不见得。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直播卖车”、“短视频矩阵”,这些手法现在谁不会,真要刨根问底,转化率高不高可是实打实的数据,不是热热闹闹喊口号就行。听说内部还推行“全员直播”卖车,刚开始还挺新鲜,时间一久,没人比销售自己更明白,能卖出去多少,跟名字好听不好听关系真不大。

要说宗申动力真有啥资本,还是初创时期积攒下的那股敢闯敢拼的劲。“油污里干出来的王国”,左宗申老先生,一双机械手,几根铁钉、螺帽、油腻腻的工具箱,够他在重庆码头熬过一个又一个台风天。靠修理吃饭的底子,后来给产品打下了坚实的机械基础。上世纪90年代,民营经济刚冒头,左师傅押上全部家底造发动机,结果呢?1998年,全国三轮摩托发动机市场份额,宗申拿下三分之一。1999年自己拉队出面世界耐力锦标赛,大伙儿才第一次知道,中国的摩托车还能冲出国门,不光光自己家蹬着耍。

资本也没落下,2003年靠资产重组上市,圈了钱加速扩产。哪怕出身草根,人家在金融和产业上下游整合上都玩得风生水起。只是,那些年“以实为根”,现在做企业却有点心浮气躁了。你说多元化没错,但铺的摊子再大、名字再洋气,主业没有扎牢,别说风口浪尖,一阵风能把牌楼吹垮。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啥?表面热闹,内核有点虚。新能源是风口,谁都想分一杯羹,宗申动力切的这块“新能源蛋糕”,数据一看,只占总营收零头,还被说是资本泡沫风险。看重概念没错,蹭趋势也不丢人,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真才实料?业绩承诺能不能达标?无人机、航空动力,全球通行认证、政策风口噱头很足,问到底,有没有稳定订单,有没有可靠利润来源?官方说得含糊其辞,难不成还在画大饼?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财务数据其实就像照妖镜。2024年营收超百亿,归母净利润4.61亿,看起来不错,但毛利率反降,只有13.58%,比去年跌了近1%。研发投入是关键,但公司竟然没怎么增加,总共3亿出头,和那动辄几十亿的买买买比,着实小气了一点。市场动态市盈率还被推高到50多倍,比起整个行业高了差不多一倍,怎么看怎么像“估值泡沫”养肥的。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话糙理不糙,宗申动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个“一专多能”的形象,可外界评价反倒成了“样样通、样样松”。“低空经济”盛大起飞,落地缓慢。资本兴奋,落地公司还窝在报表里挣扎。回头看现实,摩托车主业依旧是捧饭碗的关键。你要玩“擦边球”,玩得花样多了,容易踩雷。玩“多元化”,核心竞争力没跟上,容易迷失。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行业里谁不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从修车铺、码头铁皮棚子到上市公司,这条路左宗申早就摸排遍了。时到今日,对“摩托车大王”来说,潮水退去,剩下的还是属于实干和创新、口碑和产品力的那点真东西。“碰瓷的营销”,玩多了容易搞砸口碑。多条腿走路,得有每条腿的硬实力。再怎么折腾,不如把核心技术练扎实,把客户服务做到位,这才是“白发不悔少年狂”的企业底色。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你怎么看宗申动力的这波“擦边营销”操作?你觉得老牌制造业企业能靠“蹭流量”收获新生吗,还是得老老实实修炼内功?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宗申动力蹭热度遭质疑,老牌制造业转型成败几何?-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