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新能源车市场却逆势暴涨超40%。更劲爆的是,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品牌突然宣布并入吉利体系,这场操作直接让吉利市值在三个月内暴涨近千亿港元。老百姓都在琢磨:吉利这是要搞什么大动作?合并后,我们买车的钱能省下来吗?
有人跳出来唱反调:“吉利这是瞎折腾!”理由很简单——吉利和极氪本就是“亲兄弟”,极氪卖的车定位比吉利高,现在合在一起,会不会把高端车的利润全吃掉?更扎心的是,极氪CEO安聪慧前脚刚说“合并能降本增效”,后脚就被网友扒出极氪4S店关了三成。但吉利死活不松口,反手甩出数据:“合并后研发费用能省下几个亿!”这波操作让市场彻底看不懂。
先看吉利怎么说:2024年财报显示,极氪单季营收220亿,毛利率飙到19.1%,相当于每月“甩出20辆保时捷的利润”。再看技术大佬们的观点,雷神电混技术如今成了吉利全家桶标配,连沃尔沃都来蹭流量。老百姓呢?车友群里吵翻天——有人晒出极氪9X的自动驾驶测试视频,说“这车比特斯拉还溜”;也有人抱怨:“合并后会不会像大众国产化那样,把好技术塞给吉利系?”
表面上吉利股价在合并消息后连续暴涨,但行业分析师王明却泼冷水:“吉利省下的钱,可能全被资本市场赚走了。”他算了一笔账,极氪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高达22%,比特斯拉还高,现在合并后反而要降本,这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更狠的是,有供应链人士透露,吉利和极氪的电池技术本就共享80%,现在还非要合并,纯粹是“重复造轮子”。
就在市场以为吉利在“拆东墙补西墙”时,吉利突然亮出王炸——将极氪的CTB技术全面铺开到吉利系车型。原来,极氪的“极氪金砖电池”一直被诟病成本高,现在合并后,吉利用“神盾金砖电池”直接砍掉30%的供应链成本。技术狂人李书福甚至放话:“以后吉利所有车,要么用雷神混动,要么用千里浩瀚智能系统。”领克车主连夜改装车标,就怕被“兄弟”带偏。更炸裂的是,吉利还宣布把极氪的智能座舱系统免费给所有品牌用,网友当场破防:“这波操作堪比苹果免费送iOS给富士康!”
1. 表面平息:喧嚣中的暗流汹涌
在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的背后,尽管资本市场与行业分析师纷纷送上掌声,但这一“重磅剧情”并非没有暗流。虽然整合在效率提升与技术共享上初见成效,但内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架构调整来削减开发成本与重复投入的方式,短期内的运营数据确实可圈可点,但长期来这无意间加剧了内部的复杂性问题。统管多个品牌的同一套资源分配模式,真的能够满足所有子品牌的个性化需求吗?这对合并后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阶段看似稳定的整合背后,实质却可能暗藏新的危机。
2. 意外障碍:人事与文化的复杂博弈
合并后,多品牌之间的资源整合虽然在财报中体现了“化简为优”的逻辑,但组织内部的冲突却逐渐浮出水面。吉利汽车作为传统制造业巨头,其内部组织规范化与极氪年轻化创新之间,难免出现摩擦。比如某些技术研发团队对资金的分配方式存在质疑,而某些高端品牌可能需要灵活机动的市场策略。这种模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协同最大化,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文化冲突与资源调配问题无疑为这场整合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成本效益的预期落空。
3. 分歧加深:各方博弈的潜在风险
合并并非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在多个品牌间实现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如何既满足极氪的高端定位又兼顾吉利旗下中低端品牌的发展需求,这些对于管理者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极氪是否会变成第二个领克”的争论从未停歇,甚至部分用户开始对其高端品牌的独立性表示担忧。而在资本市场上,一些投资者更是直言:若不能很好平衡内部需求,企业品牌形象甚至可能变得含糊不清。吉利汽车与极氪,这两个本应互为助力的势力,如果失去了协调平衡点,未来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更多博弈与分歧。
让我们话糙理不糙地说,吉利与极氪合并到底是“共赢大棋局”,还是“理想化实际难”的迷局?对合并前持怀疑态度的人或许会说,真是一次市场化的“精彩示范”,看起来高端品牌和中低端品牌之间的资源互动性确实空前。但,一方面要讲效率、减成本,另一方面还得保持极氪的豪华定位。真不敢想,未来是不是越高端的车型越“高开低走”?要不然,这所谓的协同效应是不是本质上就是在“牺牲创新换取省钱”?
咱们这些看热闹的,真得为吉利点赞!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大佬,不怕被夹手,还能再拿起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大旗”扛两步!不过普通消费者最想看到的,还不是那些震撼财报数字,而是实实在在能买得起又用得爽的车。在高端打折扣,在中低端继续以性价比搏市场,这份“整合大戏”能让人笑到最后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吉利和极氪这场“轰轰烈烈的婚姻”,真的会是对双方品牌形象的加分还是变数?高端品牌极氪是否能保住自己的“独立生存美学”,亦或终究走向“吉利系的流水化生产”?面对这桩合并,您怎么看——既想“大而全”又要“高且贵”,这是否是一场又累又危险的多线豪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