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这个名字最近频频出现在各大汽车新闻里,作为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后起之秀,它的每一步都引人注目。可要说它最让人意外的操作,可能还得是——总部选在重庆,这事儿多少让人想破了脑袋。有次和汽车圈的几个“老炮儿”唠嗑,这问题还真被抛出来讨论了一番:“赛力斯咋不选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非得扎根在重庆?”
其实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玄。懂行的人都清楚,赛力斯选择重庆,是一盘老谋深算的大棋,一招就捏住了造车新势力的命门。
第一张牌:成本账,一笔一笔算得太精
你别说,提到重庆,第一印象是火锅好吃是吧,但说到成本,这地方真是个降低负担的“神器”。有个哥们跟我算了一笔账:在上海,随便租个像样的办公室,价格几乎顶得上赛力斯重庆总部的三倍。再看看工资结构,招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狮子大开口的上海要比重庆的薪资多出40%。有咋说来着,“省下的就是赚到的”,赛力斯每一分不花在花里胡哨的城市光环上,都能调回头砸进研发。
这就特别符合赛力斯的身份——从传统车企转型的“烧钱大户”。新能源车企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靠表面功夫稳住门面,得拿出实战型产品,用好每颗螺丝、每度电的钱,才能跑完这条路。打金融也好,搞资本运作也罢,没有实打实的产品,你吹得再响也白瞎。
第二张牌:政策是真狠,直接“端肉”上桌
聊起新能源汽车,政策向来是第一战场。绝大多数的地方支持政策吧,说白了就是“画饼”,画得香得很,但真落实到钱、到地,那就开始有点让你挠头了。但重庆不一样,这儿早几年就开始猛推新能源,还没等人来问呢,面儿子已经摆桌上了。要地给地,还是工业用地那么大块;手续办提速,两周搞定,一点不拖泥带水。这效率,说实话,赤裸裸地在打上海的脸。
一个朋友跟我说,当时赛力斯扩产,就赶上这么个好时候,“鸡毛蒜皮的事,在重庆都成了政企联动的榜样,别人邮件来回两个月的事儿,重庆人两礼拜搞定了。”那画面,怎么说呢,有点像老家食堂大厨瞅着你眼熟,钥匙都交给你,自己随便炒了。
第三张牌:供应链的低成本优势,杠杠的本地牌
再说供应链这个事——这个才是真伤脑筋的地方。我拜访过不少造车职业圈的人,聊供应链绕不开重庆,去年还蹭了一个车企内部的讲座。你想重庆本来就是长安的“大本营”,再加上福特、博世一票一线零件大佬,顺手就把上下游全给串起了。赛力斯造的增程车,电池要不要?电机呢?当然都要,就半小时路程,这厂商能直接开着车送上门,不用额外成本还节省时间,再看看上海,光这物流费一年得多花小几千万。
还记得当初那个讲座队长哼的,“造车本来就很烧钱,还能自己作死?不能够吧!”这抛在车企头上的冷水,真“刻骨名心”。
最后一张牌:“老家”的情感与实际交融
其实赛力斯这一步,还有点“私人情结”的小意外。创始人张兴海是重庆土生土长的人,跟当地政府早就处得清清楚楚了。大家都知道,做生意,关系网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张兴海对重庆的政府环境特别熟悉,办事效率也高,要啥资源,打一通电话都能解决问题。别小看这个细节,个中信任感就是一整个城市的加分项。如果去了上海呢?外国大牌企业挤得人满为患,新关系链重新织,要的时间可不短。
清晰且务实:扎心又现实的抉择
赛力斯真不是头脑一热做的选择。生存才是新势力第一位的大事,咱先把命保住,才有精力想其他嘛。上海是大舞台不假,但那可是烧金的地方,不惜成本挥霍的企业在造车路上走不远,尤其还在起步阶段的时候。而重庆,像一间创业食堂,虽然没有特别高级的餐厅装潢,不过好吃不贵,还能加点菜。
这样的“重庆总部”模式,听起来是扎心,也有些清醒。你说,赛力斯的决策团队,是不是有点意思?他们明白,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无情,不管你跑得多快,摔了就没了。所以背靠重庆,死磕成本和供应链,它其实破了一场局。不信?咱等着瞧呗,我看这盘棋还真有点看头。
最后还得感慨一句,当真是“打不死的小强”才能在行业里活下去,你说对不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