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红岩破产重整背后:老牌重卡的重庆往事
7月1号这天,动力新科那边忽然发了个公告,说自家全资子公司上汽红岩被债主重庆安吉红岩物流给告到法院去了。理由很直接:钱还不上、资产也不够填窟窿,但好歹还有点救的希望,所以申请破产重整。消息一出,车友群里炸开锅,“不是吧,这么大个厂都顶不住了?”有人在群里说。
其实,上汽红岩这个名字,听着就有点年代感。我记得我爸当年跑运输时嘴里念叨过“红岩”——他总说,那会儿要是能开上CQ260,都算是队里的风云人物了。这厂子的根子能追溯到1965年,那时候叫四川汽车制造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专门选在重庆双桥建起来的。当年造出来的车型,大多是军用底盘和自卸车啥的,有一次邻居老周还跟我聊起他当兵时坐过那种导弹装配车底盘,说那玩意结实得很,就是方向有点沉。
80年代初的时候,听师傅们讲,他们引进德国曼恩技术搞出了第一代大马力重卡CQ30.290型。那个18吨级别,在国内算稀罕货。有位修理工老胡至今还念叨:“以前修这种进口技术混血儿,要比纯国产麻烦,但耐造是真耐造。”后来又拉来奥地利斯太尔的平台,一下把民族品牌拉到了前头,好几年市场口碑都不错,我爸他们圈子一直觉得“开红岩,不掉价”。
2007年的时候,上汽集团、依维柯和原来的红岩一起合资成立了新公司——这事在业内掀起不小动静,因为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卡合资企业。从此以后什么杰狮、金刚这些型号开始多起来。10年前身边不少工程队老板指名要买杰狮,说发动机劲足,而且空调制冷快(这个细节真不是吹,我自己坐过几次夏天送货,比同价位别家舒服)。
2010-2011年那阵,是它最风光的时候。据销售顺嘴一提,那两年销量猛涨,一度冲进全国前六,还制定过4万多辆的小目标。有意思的是,当时为了赶工期,新出的某批车型甚至临时加装了一套简易倒车雷达,据说就是为了应付用户投诉。这种配置现在看笑话一样,可放在十几年前已经让不少老司机直呼“洋气”。
可惜好景没多久,从2020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一方面工程车需求突然缩减,上汽红岩库存压得仓库都快堆满;另一方面载货车和牵引领域没啥突破。我表哥去年想换台牵引头,看来看去还是选了隔壁家的,说是动力输出更平顺,而且售后网点密集些。“你别看价格差不多,用着心里踏实才行。”他说。
数据这一块,也都是听财务小王偶尔吐槽,“2022亏17亿、2023亏24亿,今年还是20亿上下”,账面数字让人脑壳疼。他们内部员工微信群据说早就流传各种版本,有人猜测是不是管理层太频繁换血导致决策摇摆,也有人抱怨研发投入偏向氢能太激进,“氢能源项目烧钱如流水,现在量产才多少?”
其实整个行业日子都不好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之前公布的数据挺扎心——22年的全国重卡销量跌了一半,只剩67万辆左右,到23年稍微回暖也不到90万台。而且市场份额基本被中国重汽、一汽解放那些巨头牢牢把控,新兴品牌像新能源领域更是一骑绝尘。有师傅打趣:“新能源现在火爆成这样,你再靠传统柴油自卸混饭吃?难咧。”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汽红岩自己也有问题,比如产品线单一死磕工程类市场,这几年基建投资慢下来,自然连带销量一起滑坡。本来计划推中端M100系列,还想搞高端消防合作,又瞄准氢能产业基地投资二十个亿。但这些东西落地慢,就像维修站张师傅常挂嘴边的话:“战略规划写得再漂亮,没有订单照样喝西北风。”
今年5月,公司高层又来了一波调整,据坊间传闻新董事长杨怀景干活比较果断,总经理徐秋华以前管大通业务,对商用板块熟门熟路。但实际效果如何,目前谁也不好断言。“光靠换帅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邻居刘叔评论道,他以前就在商用部门干采购。
而且整个上半年,上面几个兄弟品牌加起来卖出12159辆,同比跌幅27%。对于曾经一年几十万辆规模的大厂这数字怎么看怎么寒碜。不少二手贩子最近收购旧款杰狮价格砍到底,还有人在朋友圈晒图吐槽零部件涨价厉害,以前三四百块搞定的小毛病,现在动辄千元起步。
最后补一句,法院虽然受理了破产重整申请,但结果咋样没人敢拍胸脯保证成功与否。我知道附近修理铺老板最近囤了一批旧配件,他嘀咕着先留着,看将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生活嘛,总归还要继续折腾下去,不管哪个牌子的轮胎最终落在哪条路上……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