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退出的中国市场的是铃木,三菱也退出了,我感觉马自达也快了,日系品牌在中国的竞争空间逐渐缩小。
说实话,这几天我在修车场随便一问,没修过日系车的人都说,现在日系车在我们这儿的销量别说跟别的品牌比了,就算跟几年前瞎比,差距也是学着缩小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是他们的产品线变了。曾经,日系车在我们这儿特别拿手的就是油耗低、耐造、平价。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国产日系车,开了十几年都没啥大问题,售后要便宜得多。而现在呢,大部分日系车都在推混动或纯电了。这一转变,挺神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们这的日系车平均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左右,跟几年前比,降了差不多20%。但不只是油耗变了,动力标配也开始跟韩系、甚至自主车拼了——更快、反应更好,跟二十年前那低调扎实、憋着劲的爷爷车没关系了。销量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但你说真有把整个市场抢走的趋势么,我看不一定。
第二,是消费者心态变化。其实我跟熟人聊天,我觉得大部分人去买车,尤其是年轻人,更关心的还是智能配置和整体体验。我朋友就在卖车的,他说:你看,现在买车的大部分是70后85后,那帮人纸上谈兵,讲究多、追求面子,但到实际看车试驾的时候,发现日系那些老味道吸引力并不大。而自主品牌,像吉利、长城,告诉我智能化这口锅还能端得稳。
你知道我一直觉得,日系车在这方面还没追上自主品牌的节奏。就像我曾经看过的那款车,自带语音识别、远程控制,特别方便。日系车呢,大体还偏向平淡中求稳定。这有个前提——我自己用的不是很激烈,也不太在意科技,就是觉得:谁能把黑科技玩得有趣点、实用点,谁就快赢了。
说到这儿,还有个细节我得吐槽。去年我帮朋友看车,发现价格相差也不大,比如一款中型SUV,日系的跟德系、国产的价格大概差个5千到1万左右。但配置、表现、售后这些细节一琢磨,差距就明显了。比方说,日系车的隔音,确实还不错,可能比国产强百十来个百分点,但这对我来说,没那么实在用得着。如果再考虑到配件价格、维修时间,国产的修理厂一问,赔钱都比进口车快。
其实我心里也明白,日系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快过去了。去年我翻了下笔记,去年销量中,丰田还保持了前列,但去年年底我见新闻说,销量开始走下坡了。这也不奇怪,毕竟咱们这儿几乎每个家庭都能买到一辆国产车。
韩系车我就不说了,早就躺在过去的辉煌里了,销量已经被国产吃掉了。那帮进军的韩系品牌,大多也在寻求退出,或者转型。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韩系牌子在中国市场没能稳定下来,从一开始的价格屠夫,到后来品质不稳定再到服务差,似乎都没能稳住客户的心。
别的不说,今年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换车都喜欢考虑国产自主品牌,理由无非两点:便宜、多样化、技术追得快。比如长城的坦克、哈弗,新上市的电动车尺寸大且配置高,价格还合理,买的人多了。
而我始终觉得,自主品牌的技术冲刺太快,尤其是在电池、电机方面,我觉得没人还能抢得了他们的风头。合作的供应链也变了,跟之前一味追求便宜不同,成本控得挺紧的。比起十年前,一块铁片的价格可能只涨了一点,但电池材料涨得比我预料的要快,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升级。你说,谁能将在这千变万化的原料价格中掌控住主动权,谁就更靠近未来。
但咱们也不能太乐观。其实我还在怀疑——那种我们平时说的技术壁垒,到底是不是影响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产业链越短、成本越低、制造越高效,我们还能摇摇晃晃坚持多久?像去年那次疫情复发,有的厂子生产线突然停摆,那点破绽一下子就暴露了。
汽车市场的战场不只是价格与性能的较量,更是供应链和研发能力的竞争。今年我还没查到满足所有细节的最新数据,只能凭感觉:很多中小车企在供应链大洗牌中,不得不考虑转型,这是不是大佬们的提醒?谁能在变数中,有个应变手段,谁就能把这战局拉得更长远点。
我一直觉得,未来在细节上——比如车里的座椅材料、充电的速度、车内的空气环境,甚至油耗的微调…都能成为拼赢的关键。这些细节,是制造商在不断琢磨和优化的。
好吧,我得承认我还没想明白,日系品牌究竟能活到什么时候。说实话,可能真的就像那句话,时代在变,有些产品不再合时宜。不过我倒是猜测,或许,等新能源车完全走入家庭的程度再一波倒逼吧?那时候,老牌车企骑墙还来得及,大概还能拼个最后一拼。
没细想过,真正会不会是中国本土的技术在改写未来的规则?可能我需要多花点时间,看看那些新兴的小品牌,究竟扛得住多久。你觉得呢?还是说,这市场其实早就被新玩家悄悄占了先机?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