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三菱!那个曾让国产车“借东风”的它,今天彻底说拜拜了

27年前,当第一台挂着"三菱"标的4G63发动机从沈阳下线时,中国的车企们挤破头想"抱大腿"——那时候,谁要是能装上一台三菱发动机,简直能在车展上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27年后,这家曾被国产车奉为"技术启蒙老师"的日企,却在7月23日悄悄收拾行李,准备彻底离开中国。#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
再见,三菱!那个曾让国产车“借东风”的它,今天彻底说拜拜了-有驾

这一次,它走得很决绝。2023年,广汽三菱整车厂停摆;今天,连当年靠技术输出赚得盆满钵满的发动机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也被三菱亲手"砍"了。

从"小甜甜"到"牛夫人",三菱在中国的28年,写满了时代的心酸与残酷。

第一幕:黄金时代,它是国产车的"发动机爸爸"

再见,三菱!那个曾让国产车“借东风”的它,今天彻底说拜拜了-有驾

1997年,沈阳街头还跑着大量"面的"和老普桑时,一场改变中国汽车史的合作悄悄开始了——三菱汽车拉着中国航天汽车(后来的航天科工)、沈阳建华,成立了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公司。没人想到,这家注册资本只有几千万的合资厂,会成为21世纪初中国汽车的"心脏供应商"。1998年9月4日,东安三菱成立。

4G6X、4G1X……这些带着"三菱标"的发动机,被装进了华晨中华、东南菱帅、长丰猎豹、众泰2008的发动机舱。那时候,一家自主品牌要是能搭载三菱发动机,宣传语都能多写两行:"技术源自日本三菱,性能可靠有保障"。

甚至,连当时的"国民神车"比亚迪F3,早期也是使用的三菱4G18发动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三菱的发动机,养活了半壁中国自主车企。"

那时的三菱有多风光?2003年前后,它在中国的市占率一度超过10%,和丰田、本田并称"日系三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车间里,工人们骄傲地说:"我们造的发动机,能绕地球三圈。"

在整车生产领域,三菱汽车先后与长丰汽车、东南(福建)汽车、广汽三菱等成立合资企业。同时,三还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车企签署技术许可协议,在国内本地化量产相关车型。商用车领域,三菱汽车与柳州微型汽车厂合作生产过轻型商用车,也在沈阳量产过国产的三菱轻卡。

第二幕:日系黄金时代落幕,它的"傲慢"藏不住了

但时代的齿轮,从来不会等人。

2012年,当广汽三菱成立时,日系车在中国正迎来最后的辉煌——CR-V、汉兰达卖到加价,凯美瑞、雅阁稳坐B级车销冠。三菱也跟着蹭了一波热度,把当年的"技术输出"模式复制到了整车厂:用成熟的4J系列发动机+进口变速箱,造出一台台"省油耐用"的SUV。

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三菱在中国的"回光返照"。

2018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变天":新能源车渗透率从1%飙升到2023年的36%,年轻人买车不再看"皮实耐用",而是问"有没有智能座舱""能不能快充";自主品牌也不再当"学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吉利的雷神混动、长安的蓝鲸动力,一个个技术名词看得人眼花缭乱。

而三菱呢?

它的发动机还是那台"祖传"的4J12,热效率比国产新发动机低10%;它的SUV还是"十年如一日"的方正造型,连块像样的中控屏都没有;它的电动化?不好意思,直到2023年退出中国前,三菱在华推出的唯一纯电SUV阿图柯AIRTREK,但这款基于广汽埃安AION V打造的车型未能打开市场。

再见,三菱!那个曾让国产车“借东风”的它,今天彻底说拜拜了-有驾

数据最扎心: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暴跌75%,只剩3.3万辆;2023年上半年,这个数字直接跌到1万辆以下。曾经挤破头的4S店,开始挂出"清仓甩卖"的横幅;曾经抢着要的三菱发动机,连库存都卖不动了。

2021年1月,三菱汽车退出了经营东安三菱,长安汽车取而代之。5月,三菱汽车退出了东南(福建)汽车的股东行列,由福州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接手。

第三幕:最后一块阵地失守,它终于承认"输了"

再见,三菱!那个曾让国产车“借东风”的它,今天彻底说拜拜了-有驾

2023年10月,广汽三菱宣布停产,三菱正式退出中国整车业务。但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断臂求生"——毕竟它的发动机厂还在给其他车企供货,每年还能赚点"养老钱"。

但现实比想象更残酷。

当比亚迪、吉利、长城都开始自己造发动机,甚至搞起了增程式、插混专用发动机;当大众、通用都加速转向电动化,传统燃油发动机的需求量每年以20%的速度暴跌;曾经依赖三菱发动机的自主品牌,要么自己研发(比如奇瑞的鲲鹏动力),要么转头买国产混动系统(比如理想、问界的增程器)。

三菱的发动机,彻底卖不出去了。

今年7月,三菱终于下了狠手: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关系,把最后一块在中国市场的"阵地"也撤了。

这不是偶然——从2023年退出整车业务,到2025年关闭发动机厂,三菱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撤退"。

写在最后:它输掉的,是一个时代

有人惋惜:"三菱的发动机技术明明不错,怎么会输得这么惨?"

但稍微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人都知道:它输的不是技术,是眼光。

当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卷"电池、"卷"芯片、"卷"智能驾驶时,三菱还在抱着燃油车时代的"老本"不放;当中国消费者要"智能座舱""超快充""高阶辅助驾驶"时,三菱的车机还停留在"收音机+导航"的水平;当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时,三菱的全球战略重心还在东南亚、中东。

三菱的退场,本质上是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落幕。

从1997年到2025年,28年时间,它见证了中国汽车从"缺芯少核"到"全产业链自主",也见证了自己从"技术大佬"到"黯然离场"。

最后想说:感谢三菱曾为中国汽车工业"输血",但更值得骄傲的是——今天的中国车企,已经不需要再当"学生"了。

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三菱车型是哪款?它的离开,是否让你想起了某个时代的缩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