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高管一句“与中国合作利于降本,不惧竞争”,那这话到底是真自信,还是无奈之举?又或者,这背后真有深意?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不妨细细盘一盘。
先说说奔驰,高管站在台前,底气十足地表示不用怕来自中国的竞争。乍一听,像是豪气干云,其实,仔细琢磨争个你死我活的市场,还真心没那么容易。中国电动车崛起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不管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还是一大票还没火出国门的“造车新势力”,都像突击队一样往前冲。奔驰,为啥非得装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他是怕要是说自己害怕,那股市、合作方、员工、用户还不得炸锅?真要是踏实说点实话:“我们确实有点压力,中国同行太猛”,舆情一出来,形象分分钟大跌。
那为什么说和中国合作降成本利于自己?别说奔驰了,全世界大部分造车企业,哪个敢说没靠中国?啥都别说,“中国供应链”这四个字够重了吧——你想想,电池、芯片、零部件、智能化、车机、都能买到物美价廉高质量的。德国、美国再牛,能替得了中国制造那条链子吗?自己造又贵又慢,跟不上时代节奏。与其掏腰包一股脑砸在老家,反正大腿就摆在身边,远不如抱一抱。只不过,“合作降本”最终不是只图个便宜,更多的是不得不跟上潮流,否则,成本高到拼不过中国企业,连德国本土市场都可能守不住。
这年头,降成本不是企业的“小算盘”,堪比生死线。你做不下来这一步,别人一台车能比你便宜20%、30%,还可能技术更新、配置更牛,别说高管头顶戴光环,分分钟都可能变“下岗工”。所以说,拥抱中国、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这是现代企业活命的必经之路,不是“捏着鼻子认了”,而是你没得选。
再看竞争。不怕竞争,这话是真傻还是假装镇定?本地市场都守不住,谁还敢说“不怕”?归根到底,中国车企这几年玩的是“价格屠夫”,技术也更新迭代贼快。你看比亚迪那一句“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做主角”,背后的想法是啥?不就是你捂住市场门槛,人家还能进得来分蛋糕?那对奔驰、宝马、大众来说,不怕也得怕,竞争是一轮霸主重新交替,谁熬不过,转眼就淘汰。
说实话,很多人拿“内卷”形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其实,人家这叫技术冲浪、效率革命,根本就是一套完整的产业变革流程。大家别光看价格噱头,核心还是产品力、创新力。你奔驰要真有东西,出得起价,欧洲人还不买单?问题就在这,很多老牌车厂困在传统思路里,改变慢,研发少,指望惯性优势。可时代已经不是油车霸屏的时代了,谁妨碍你自由创新,谁就是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再说“反补贴税”,中欧贸易摩擦,这东西一出来谁都不舒服。表面上,德国、法国等一堆国家都在保护自己老牌企业利益,实则是怕中国企业大举进军之后,被拍在沙滩上。可人家中国车企硬是不靠国家补贴,而是靠产业化大生产带来的规模成本下降,这在商言商,谁做得不好,谁就要挨打。你关税一加高,根本扭转不了竞争态势,只会让你自己的企业更温室化,经不起风浪,长远只会越混越差。
那欧洲企业真的注定没未来了吗?不见得。中国市场大,把握住还真能挣到钱。关键问题是“怎合作”,怎么在激烈的市场背后保持自己的技术、品牌、服务,不被价格战拖死?到头来,靠高端、靠品牌,还是得拼出路。奔驰、宝马这些老牌企业想翻身,不能只在嘴上喊,不惧竞争,而是靠行动给出新答案。说一千道一万,咬牙上新技术、降本增效、搞点智能化、服务升级,让产品真配得起价,用户才会买账。
反倒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欧洲的门槛高,环保、法规、用户习惯都不容易。谁把欧洲市场啃下来,谁离全球化更近一步。但国外那点保护主义,一时难解。人家只要镇得住市场份额,老百姓照样爱买自家品牌,美国市场不也是一样?老牌势力基本占据主导,外来再猛也得熬。中国车企最牛的一点,是敢于折腾、快于市场反应,投资大,短期把份额做上去,可别以为这就是永远。因为汽车市场没恒星,只有不断转动的星球——明天的主角还不一定是谁。
其实,回头想一想,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各国企业和整个产业在生产、研发、销售、供应链这套组合拳上的大赛。你降成本、拼技术、拓市场、推产品,都是寻求“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的本能反应。这和打拳一样,保持步伐齐整、反应灵敏、出招快狠准,才可能成为最后站着的那个。你不拥抱开放,不搞共赢,最后吃亏的未必是“外来者”,说不准自己也落下个输家。
话说回来,奔驰高管的话,其实也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国外老企业到今天,已经没法再闭门造车,自个儿搞个封闭体系赚钱。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挡得了一时,挡不了一世。这几年来,咱们一直讲的“开放、合作”不是说说而已,它可能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你不是嘴上一套,实际行动上另一套。等真落到台底下,“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八个字,一点儿没错。谁抱着小集团主义,不断搞高墙、设障碍,往往最后被市场淘汰。
想想几十年前,德国车“豪华、质量好、有逼格”,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到现在,市场变了,用户变了,观念变了——便宜、智能、赏心悦目,体验随手可得。奔驰、宝马、大众,能不能把高贵转化成新技术、新服务?这不是一句“我们不怕”能解决得了的。真要怕,那也得“怕中有变,变中有机”。
再问一句:中国汽车崛起到底靠啥?是市场大、用户多、政策灵活、企业肯下本也好,更重要的,是创新力和试错精神。欧洲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王国,这会儿已经不得不学习中国速度,哪怕是新能源、自动驾驶、“车机手机化”,无一不是学得一招半式。你要真把中国同行当作对手,不如先当作老师,学个通透。
最后一点,不管德国老车厂怎么说话,真正让中国制造活得下来的,是那几千万用户不断选用中国品牌,是市场规则下的公平搏杀。谁更能真正理解用户、创造价值、顺应时代,谁就活得更好。这个世界市场,不是靠喊话赢的。奔驰高管一句“不惧竞争”,只是商业秀场上自信的表态,啰嗦归啰嗦,归根结底,还得一场场市场的真刀实枪去见分晓。你行你上,你不上别哔哔。不怕竞争可以,但怕不怕最后“被市场淘汰”,这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绕不开的灵魂拷问。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