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折腾威马,跌宕起伏的背后,国产电车到底有多难?吉利那会儿收沃尔沃,沈晖就是盯技术转让的狠角色,帮吉利少走多少弯路。后来他跑去当沃尔沃中国区老大,XC60国产化,售价一降那叫一个拼,销量直接翻上去。
那年头,大家都还在琢磨传统燃油车,电动风正要吹起来,沈晖早已经在主流车企里混得风生水起。
2015年他一拍屁股出来单干,搞出威马汽车,目标打得很实在:让普通人买得起智能电动车。刚起步拉来了腾讯、百度的投资,融资一口气来了20亿,工程师、电池、工厂全都要搞起来。
温州老厂翻新,黄冈砸钱建新基地,自动驾驶团队一组就是50人,烧钱速度堪比脱缰的野马。EX5那会儿刚设计,主攻续航,电池直接用宁德时代的货,快充40分钟能到八成,配置拽得很。半年团队膨胀到600人,产能目标一下子瞄到年产25万辆。
2018年EX5终于下线,4米5的身材,10寸大屏,语音控制导航和空调。首批就给上海出租车投了1000辆,月销量能稳到2000台,用户说座椅舒服,噪音一般般。北京一口气开了十家门店,试驾活动搞得热热闹闹。
2019年又融到100亿,红杉也站出来投钱,车机升级加OTA,黄冈工厂正式量产,供应链全国拉了200家。疫情前卖得最猛,月销能破4000台,还把EX5出口到东南亚,温州物流做得挺快,三天到货。
紧接着E5上场,空间大到后排腿部能伸700毫米,续航跑500公里,自动驾驶L2级别,什么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全都整上。融资一轮轮继续,光2019年到2021年总共拉来410亿,团队膨胀到3000人,海外办公室也开了,欧洲市场也开始盯着。
零部件国产率能做到80%,但电池还得靠外供,老是卡壳。和蔚来、小鹏、理想那几个比,威马定位中低端,讲究实用和价格,用户说智能系统顺手,续航不虚。
但电动车这行,说变就变。疫情一来,芯片缺货,原材料飙涨,车价不得不涨,产量一下子砍半。APP线上卖车、物流跟不上,研发预算一下子砍掉一大块,专心优化老车型。政府补贴拿了点,但特斯拉一降价,中端市场全乱了,威马用户直接跑了10%。
供应链一卡,资金压力就来了,2021年报亏82亿,营收才30亿,烧钱速度快得离谱。高管工资还死高,光沈晖一年分1.26亿,员工奖金却拖着不发,售后维修点从100家直接砍到50家,修次车一周都不一定好。
2022年更难,销售2.9万台,库存压了5000辆,工厂抵押贷款10亿,三次上市全失败。内部行政招一堆,供应链预算超标,吉利又告了威马专利侵权,赔了6.4亿。
2023年工厂直接关停,欠薪4000万,员工罢工,供应商也追债,账期拖到18个月,整个账面负债250亿,资产才96亿,窟窿越来越大。法院直接介入,威马进入预重整,沈晖消失,APP崩溃,车主解锁都困难,售后服务瘫痪,零部件缺货到家。
这边债主、供应商、员工、车主全都急了。有人说沈晖像贾跃亭,乐视崩盘后人跑美国,债全甩给国内。威马技术停滞,驾驶舱、研发全散,市场份额从巅峰5%掉到0.5%。同时间比亚迪出口火爆,电车市场一年能卖590万台,威马完全跟不上趟。
法院主导重整,2024年4月宝能系旗下公司出手,首投10亿,帮威马清库存、复产。员工部分工资补上了,但钱到账慢。APP部分功能回来了,用户体验依然一般,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差好几代。
2025年威马规划着温州工厂复产EX5、E5,年销目标1万冲2万,收入想做10-20亿,甚至还想在泰国搞KD工厂,东南亚、中东市场都盯上。
说是有三步走战略:先稳住复产,接着加大研发,最后想象着2027年能销60万台,2030年做到年销百万、收入1200亿。可大家心里都明白,宝能自己债台高筑,观致、传祺那些前车之鉴,威马能不能翻出来,谁也不敢打包票。
车主售后服务还算跟得上,零件能配,二手市场没人敢碰,APP功能半残,供应商分期结账,协议签了排队等钱,整个局面,怎么看都显得悬。
国产电车这行,卷得像进了绞肉机。头部玩家还稳着,边缘企业分分钟就翻车。威马的故事,说到底是梦想、烧钱和现实的硬碰硬。沈晖消失后,谁敢再高调说“造车新势力一定行”?这年头,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