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OTA迎来新规,用户安全受关注,小企业压力大

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汽车圈又出事了?不是价格战,不是“遥遥领先”,而是和咱们日常用车越来越相关的OTA升级这事,再也不能“随便来”了。有些人一看“OTA”还以为是什么黑科技,实际上,说白了,这就是你的车还能像手机似的,买回来之后不断远程升级。咱原来不是总羡慕手机“推送新功能”“修个Bug”“提点体验”,其实现在的智能汽车也就指着OTA来过日子。

可是,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猫腻?为什么国家突然要收紧政策,还专门发通知说“车厂你们别再乱OTA”了?我想问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一个坐得好好的车,动不动就让你“网络升级”,这事安不安全?你能完全信车厂嘴皮子一张,怎么说就怎么信吗?

汽车OTA迎来新规,用户安全受关注,小企业压力大-有驾

回想前几年,新能源车这股风刮起来之后,什么“全自动驾驶”“黑科技体验”,你说它不会开飞机都不行,宣传个个都讲智能化,月月给你弄个“OTA”,生怕自己慢人一步。结果咱普通老百姓却成了小白鼠,一边欢天喜地等新功能,每次点确认升级,还真有点“在自己车上做实验”的意思。升级好了万事大吉,升级不对,车机卡、功能出毛病、甚至降级损失体验,谁给咱说理去?

不少人觉得新东西就是好事,但你琢磨琢磨,现在的车厂,把频繁OTA当卖点,甚至比拼谁推得快。你见过有手机敢说“周周推”吗?为啥汽车敢?其实很简单,因为车厂觉得这叫“用户粘性”“智能化能力”,数据好看,对股价、对销量有好处。可问题是,汽车,是咱趴在路上跑命的东西,说难听点,这可不是个娱乐APP随便能回滚。系统崩了、功能失控,分分钟威胁出行安全。

今年不是出了好几个新闻吗,有用户OTA升级后“车机死机”、“辅助驾驶系统失灵”、“新功能反而拖累老功能”,甚至耗电猛增、感应不准、加速刹车莫名其妙,事关生命安全,这些事故能拿来当试错的成本吗?

那有人问了,不是可以选择不升级吗?是的,理论上你能选,不少厂家也说“本着自愿”原则。可大家眼下图个啥?你买这车,图的不就是推陈出新、早日成熟那点智能功能?你要强行不升级,时间久了,这车就像“停止维护”的老手机,成了“软瘫痪”,你心里会舒服?要是厂家哪天不管你老版本了,你去投诉,有人帮你撑腰吗?

所以说,OTA升级这事,本身有它的意义,但我觉得现在行业确实玩脱了。前几年新势力拼创新,厂子多,老板多,资本热,大家急着卷功能卷速度,安全、验证、测试流程被忽略,现在出问题只好大家一块买单。查查投诉,网上光关于OTA问题的贴子都刷屏了,说明啥?用户既怕厂商不升级,也怕乱升级,内心真就是一句——“能不能靠谱点?”

这次国办发的征求意见稿,我看了,不是直接叫停OTA,而是让它“规范化”。甭管你多号称自己“遥遥领先”,OTA这事你得经过严密测试、详细备案、审批通过,不能先升级后补漏洞;再小的变更,也要留底可查。说白了,就是车企你得像医药公司批新药一样,当真子认真,别把用户往麻烦里推。

说实话,这事儿来得还挺及时。我一直有个观点,智能汽车卷到今天,该拼的不是伪创新,而是体系化的真安全。就像你手机死机重启也就图一乐,汽车一旦出岔,不是掉帧而是掉命。以前大家靠OTA“搞噱头”,本质上是用技术把测试让用户来承受,说白了是让消费者给你当白老鼠。但这事一多,漏洞越多,厂家的公信力也真就败坏了。“我的数据隐私安全谁来保障?”“升级后旧毛病更麻烦,厂家会负责到底吗?”这些问题要是没人回答,行业跑得再快也白搭。

当然,也发现不少车企朋友在抱怨——现在新规,流程变长,开发成本高了,搞不好“创新速度下降”。厂家的压力我理解,每多备案多一层流程,啥事儿都变得慢一点,可问题是速度和安全哪个更重要?你有勇气让用户试完、陪着你公测最终版,那你是不是得承担后果?要是碰上极端BUG,你赔得起吗?

我觉得,新规其实是倒逼你把流程理顺了。你要真有本事,不怕测试、不怕核查,用户照样买单。整天靠拉新用户,给老用户画大饼,没时间修BUG,道理上也说不过去。真正有底子的企业,本来就应该用责任心管控技术,每一次推送、每一个新功能,都得像给自己亲人用的一样小心翼翼。行业别再搞那些“盲目扩张”“创新为创新而创新”的幺蛾子了,最后伤的还是自己名声,砸的是整个赛道的锅。

汽车OTA迎来新规,用户安全受关注,小企业压力大-有驾
汽车OTA迎来新规,用户安全受关注,小企业压力大-有驾

咱们再看政策本身,这也是汽车产业升级到智能化拐点上的信号。过去凭关系、拼噱头、玩营销,靠卖情怀的年代早应该让位于拼内核、拼体系、拼安全的时代了。你一个OTA推送都能做到安全、可控、有备案,将来自动驾驶上路大家才敢放心开。哪个赛道领域没经历过合规审查的阶段?想想看,药品、食品、金融、通信、互联网,哪个不越来越严?还真就轮到汽车可以“裸奔”?

而且这股风气有利于淘汰一批“只玩噱头”的厂商,行业从“劣币驱逐良币”转向“优胜劣汰”,剩下的玩家才会更踏实做产品。长期来看,只有安全性、稳定性、用户体验三者都到位,才是真正的智能汽车,不是“半成品汽车”临时靠OTA画饼!”

当然,也不能否认,新规更大压力放在二三线小企业头上。大厂说白了有钱、有人、能扛得起投入。小资产、短视野的玩家,这回就得被逼着改变,要么砍掉速成路线,要么卷入“正规军”赛道。说到底,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技术成熟、资本理性、用户信任,这三点才是中国智能汽车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讲道理,我倒挺乐意看见每次政策收紧,市场一片哀嚎之后,大家终于愿意放慢一点,把产品打磨好,把“科技托底安全”落实好。用户也该从被动期待中觉醒,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利。技术不是噱头,安全大于创新,责任永远在第一线。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你觉得你的车,究竟需要每月都“练新招”、次次满屏彩蛋,还是希望它踏踏实实、安全靠谱、大毛病从来不会有?这个问题,值得每个“拿命在路上跑”的人深思。或者说,不光是我们这些用车的老百姓,整个汽车行业,都该好好业业思考一下:经过新规的“OTA考验”之后,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谁又会被淘汰出局?答案,其实咱们都清楚,只等被验证罢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