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刚出来那阵子,朋友圈里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又是个硬核牌子+互联网基因,性能可能挺让人期待,但实际体验咋样?我身边就有车主,刚提的。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续航。你知道的,纯电车里最吃里程的。这个价位,大概20万左右的车,续航能做到400公里左右(估算,数据不一定准,但我跟他们琢磨了下),还算扎实。比起我认识一个朋友开的Model 3,续航还差那么一点点,但差不多,城市通勤基本够用。这俩差别在哪里?主要还是电池包的密度和能量管理策略。其实我还琢磨过,续航这个东西,跟用料、效率、充电策略都沾边。
有个槽点很快就被提到:底盘偏低。这个是真的。从图片和车主描述来看,就是怕底盘刮底下。这个车的地板设计偏低,压到地下通道、下地库的时候得特别留神。尤其我那个朋友家门口那个老小区,地库坡度大,车身底盘稍微低点,非得小心翼翼,不然刮底。
这倒让我想起我小时候骑自行车,有些车胎压太高,摔倒特别疼。车企设计车身高度,其实也挺折腾人的。有朋友说:我跟你讲,买个车,最怕的是出门晚上溜弯时候看不见路边的坑。——这和车的刮底有关。
至于车机的流畅度,是另一噱头。我问了几个人,他们感觉挺顺的,界面反应快,没太多卡顿。这点挺难得。你知道,像某些国产车,虽然价格差不多,但图形界面卡得要命,体验差不少。还是得感谢微信支付、还得看用料。
也是因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人发图,车内空间其实还真不错。座椅设计(尤其后排)够宽敞。买过Model 3的朋友说,最感受到的差别就是后排宽敞程度(这倒是真的)。我还想,像SU7这种车,后备箱空间表现如何?不太多了解,但看配置,后备箱空间还OK,但跟Model 3比,可能差点儿。
价格也是个大事。20多万可以入手,加上各种优惠,确实性价比挺高。听说,这车的百公里电费大概在1.2元到1.5元之间(纯按官方电价估算)。比起一些成本较高的车型,还是挺划算的。你知道电动车的保值率我也琢磨过。虽然说,电池那个东西,几年后也不好说。有人说,Model 3的保值率高一些,但也不一定。只是一种感觉。
我在想,如果我是个城市通勤主力,面对这车我会怎么想?续航满足,底盘可能带点小烦恼,但日常用用也无所谓。重点:这车的用户心理是什么?其实我猜:大部分消费者更在意平衡。不需要特别极致的性能,只要续航够,感觉开着顺手,底盘别太难受。这点很接地气。
说到用户心理,有个我总是琢磨的问题:如果你每天吃完饭走出家门,就直奔地铁站,下地库,然后公司附近,有个充电桩,你觉得它还能带给你新鲜感吗?(这句其实是个人猜测,没细想过,只是觉得逐渐惯后,似乎也就那么回事了。)
再说一个事儿:我跟朋友说起SU7,他皱皱眉:20万,能买到啥?能不能跟Model 3比比?他一边说,一边还摇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个更有品牌认可的吧。其实也合理。品牌也是符合消费者潜意识的一部分。咱们行话叫品牌认同感,或者心安理得。
车是个复杂的东西。买车不仅是看指标,还看感觉。我说的底盘偏低,不得不提,有的人会觉得划算,更有人会担心刮底。也是这个点,暴露出不同人对用车场景的差异。
我还在想,是不是未来的车会越来越像手机一样定制化?比如说,底盘还能调节高低,或者配置可以选择。毕竟,很多问题都是设计上的取舍。这个行业,既要考虑供应链的限制,也得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说到供应链,我突然想到:连我这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疫情和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去年我买车的时候,销售跟我说:配置还可以,但货源紧张。你说,这不就像线上购物缺货一样,虽然看得到实物,但交付时间会延长。
一路走来,这个行业变化挺快的。有人说未来会有更智能的底盘、更轻的车身材质,但我知道很多细节还要观望。毕竟,研发就像生活中的做饭,调料和火候都讲究,不能全靠组合。
我还是想问:你觉得,这辆车的最大卖点,除了续航和流畅,就是它的价格-Team是不是能打动一部分人呢?或者,最后还是得看实用和心理平衡。
可能我猜得不全,也可能忽略了某些细节,但车这个东西,真的是千人千面。你会为它放弃Model 3吗?我觉得,答案也许就藏在你的用车惯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