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船夫哥最近是真的有点飘了。你看,比亚迪和与天同行那些神乎其神的动作,像是玩闹着拿固态电池说事,明明2026年才有望量产,场外却早就吵成一锅粥。先不说与天同行天地可鉴这些文案,有没有点飘的感觉?但比亚迪那边,确实有那么回事。
我上周和一个做供应链的朋友吃饭,他特意提了比亚迪的电池供应链,说那限制出口的三元材料真心紧张,国内外抢得厉害。然后朋友半开玩笑:你知道吗,这电池就跟你家做饭买菜一样,要把各种调料凑齐才能一锅端。固态电池就是高大上的菜谱,但材料还没全部能批量供应,试错期还长得很。可这话里话外说的就是,固态电池离大规模量产还有不少坑,别光光听官方喊口号。
不过固态电池如果能突破,意味着动力电池安全和能量密度会提高不少,尤其是续航里程和快充时间。比亚迪之前的节奏,我一度觉得他们可能在做梦,毕竟新能源车推出太快,优化也不过一代又一代的迭代。但2026年的规划出来后,我稍微心里有点底了,别的车企估计还没动真格。
说到比亚迪,最近最让我疑惑的是那个送给巴西总统的座驾——宋Pro。你们知道吗?这车国内马上就停产了,但巴西市场销量依旧破万,而且稳居第一!一边是停产,一边是销量第一,有点讽刺,但这也反映了市场策略的巨大区别。国内那边更看重新能源的赛道,而海外尤其是巴西,燃油或混动依然有生存土壤。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国内停的不是宋Pro,而是那个网称海洋网的宋Plus,这车国内市场退场了,右舵版本还得继续留给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和拉美。反观宋Pro虽然被送给总统,有些地方甚至有人说它疑似停产了,但据我估算,目前国外特别是巴西市场还靠它吃饭。其实这也没啥大错——这就是因地制宜。
从长期角度说,比亚迪在做全球市场布局时面临不少供应链博弈,尤其原材料紧缺,而且技术路径还没完全敲定。举个例子,你想象做一道复杂的菜,不仅要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就是电池材料),还得懂得怎么用火候掌控(研发调教),再有配合厨房里的其他厨师(供应链上下游)默契协作,才能出品。在这点上,他们不是万能的,有些环节还真麻烦。
顺带提一句,我和经销商小李聊过,说比亚迪大巴市占率在海外成绩其实挺亮眼的。销量连续超过预期,认可度提升明显。有人甚至把它和丰田的轻客比,虽然价格相近,但比亚迪大巴更省油、维护周期更合理,尤其智能驾驶辅助配置更新更快。老李感叹:这车用起来成本低,特别适合南美那种长距离运输,保养也省劲。他说的这省劲我体会深,因为南美的维修环境本来就不算理想,能省一点都实打实。
不过讲真,我之前说比亚迪要完成固态电池突破在2026年,听起来有点乐观了点。毕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中间跨度大,而且还得解决安全性、成本、制造工艺等一堆难题。朋友提醒我,别看他们喊得凶,真正从0到1的过程没那么快,不是码软件两三个月能解决的事。所以这里我收回点之前的太乐观的想法,固态电池可能没那么快普及的,指望2026全面替代锂电池,还是留点心眼。
对了,大家觉得电池热度这么高,但车企背后是忽悠还是实干?像我那些打前线的朋友们,他们其实挺清楚研发里多半是踩坑摸索,很多东西是一步一步调试出来的。想问问你们,碰到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是自己愿意多等几年新技术,还是宁愿现在就用大众化、成熟的解决方案?毕竟,技术再炫,落地才是真的。
还有一点,咱们比亚迪已经下线超过3000万台新能源乘用车,这个数字不是小数。燃油车停产时间跨度长,1400万台新能源车刚刚开始走量,厂里作息调整还是挺烦的。和研发流程没太大关系,但供应链挪动和生产线切换,这活儿听起来轻松,干起来也足够复杂。厂里工人经常吐槽:新车型上线后,尤其换电池厂商,新零件库房都要重新规划,大家加班加点,那段时间真是身心俱疲。
从这个角度说,固态电池实现之前,比亚迪专注做大巴、乘用车同时布局或许更务实。一方面赶上短期市场爆点,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了时间缓缓磨合技术。这种保守在汽车行业其实挺常见,只不过他们动作看起来很激进,有点船夫哥飘了的味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好奇过,固态电池一旦真正量产,到底能给我们生活带多大变化?是不是换个电动车,续航翻倍,充电快得就像加油站一样方便?或者只是降了点故障率,剩下还是那老套路?是不是各大车企都开始打价格战,新能源车更亲民了,好像卖菜一样?说不定,2030年,咱们还会再感叹一次,电池技术,为什么到现在才真正火,那时会怎样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